□通讯员 李郑文
做好高校毕业生招生与就业工作,对每所高校来说都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巴音学院)党委紧紧把握我州作为全国首批、全疆唯一的全国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机遇,围绕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加快打造以“八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我州提出的“七大重点领域”发展中的方向和关键点,最大化发挥职业教育特色优势,千方百计为学院招生想法子、为学生就业蹚路子,全力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今年,在校生从2018年的1.18万人增加到1.71万人,疆外招生省市10余个,延伸到山东、江西、河北等地。连续10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名列全疆职业院校前列,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都保持较高水平。
如此优异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产教融合零距离、实现现代学徒制本土化……每个实招都是巴音学院的“制胜法宝”。
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实现弯道超车不是梦
这个夏天,钟守智如愿被河北师范大学录取。从高职再升到本科院校,他用另一种方式证明了自己。
钟守智是巴音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计算机应用技术3班的学生,3年的高职学习生活不仅使他变得开朗自信,更让他找到了奋斗目标。今年,他考取了教育部批准的巴音学院与河北师范大学联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试点班。“只要你能好好把握,职业教育可能是你弯道超车的一次最好机会。”钟守智说。
如何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巴音学院与巴州红旗中等职业学校、巴州师范学校、阿克苏地区库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设了机电设备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等中高职“3+2”贯通专业。与河北师范大学、新疆工程学院联合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两个高本衔接“3+2”应用型本科专业,贯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为学生发展提供立体通道。
“专业就是生源,好的专业能够带动学院的发展。毕业生既可选择直接就业,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毕业生能报考专升本试点班,也能报考疆内大学本科,升入本科院校就读本身就是对我院人才培养的肯定,也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巴音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古丽娜·肉孜说。
“学”“用”双赢 实现就业零距离
就业水平是衡量一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最直接的数据之一。如何为学生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巴音学院紧紧依托州党委提出的“主攻化工材料、纺织面料、矿业开发、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绿色能源”七大重点领域,开设了15个专业大类下的43个高职专业。高本衔接应用型本科专业5个,形成了石油石化、纺织服装、特色林果业等5个现代化专业群;先后与州内外453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27个“1+X”等级证书试点,建成实训基地36个、实训室166个,成立4个产业学院,签订7个专业“订单班”,学生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校企联合培养”。
除了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举办招聘会直通车,学院还大力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拓宽就业岗位。采取“一对一”就业导师制方式,加大对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建立毕业生网络职业测评、就业在线咨询、毕业生信息和网络招聘系统等,实现毕业生信息动态监控和管理。
今年,学院为现阶段2023届7102名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落实率65.35%,达4641人,留在巴州2430人,占52.38%。
现代学徒制铺就工匠成才之路
今年7月,巴音学院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毕业生王新东、王世豪、张帅臣、杨赵元等17名学生将离开校园,正式成为巴州鸿源石油装备器材有限公司员工。他们之所以能够早早收获外企抛来的“橄榄枝”,源自学院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作为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巴音学院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生培养在生产线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的是人才培养摇篮。
双向奔赴点燃职业梦想。如何让他们掌握技术技能,快速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校企双方共同面临的课题。为此,巴音学院与政校、企业三方对教学模式、实训方法进行了积极探讨,让学生在“四六工学交替”的模式下,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练就了一身“绝活”。“四周在学校学习,六周参加企业实训。一方面可以用理论指导实训,另一方面又能在动手过程中查找学习中的不足,使学生们学习更扎实,个人成长更快。我们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圈,与政府、产业、行业、企业开展合作交流,持续推进现代学徒制,努力为技能工匠铺设成长成才之路。”巴音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阿不力米提·阿布拉说。
巴音学院党委书记简小东说,巴音学院将继续做好招生就业工作,以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为导向,早谋划、早部署、早发力,坚持将专业建在产业链的“航向”不变、坚持多方挖掘岗位资源的“航线”不变、坚持做细学院就业服务的“风帆”不变,促进更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