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干好农业,就到地里去!”

——记巴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壤肥料站站长王金国
巴音郭楞日报 2023年09月20日

近日,王金国在实验室内认真工作。 本报记者 薛云少 摄

  □本报记者 薛云少    

  “要想干好农业,就到地里去!在农业技术推广岗位上,我有责任使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成为丰收的沃土,结出累累硕果。” 这是巴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壤肥料站站长王金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7年来,王金国怀着对田野的无限深情,深入田间地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10年、2012年、2016年、2017年均被评为自治区土肥水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获得新疆土壤肥料学会“慧尔青年才俊奖”,2021年荣获“巴州第二批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荣誉称号……

  均衡搭配营养为土地“增肥”

  出身于农家的王金国深知农民春种秋收的辛苦。2006年,他以优异成绩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同年7月,在二师29团农试站任助理农艺师;2010年1月至今,任巴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壤肥料站副站长、站长。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王金国深知这个道理。作为土壤肥料技术科技带头人,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积极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运用果树修剪废枝和畜禽粪便等积造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巴格吉代村种植户文高成说:“种地还得靠技术,化肥使用得少了,有机肥使用得多了,土地就会变得越来越肥沃,我们的收入自然就提高了。”

  王金国常说,土壤就像人的身体一样,需要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才能更好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过去农民种地撒肥凭感觉、靠经验,现在行不通了。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摸准我州耕地的“身体状况”进行科学施肥。截至目前,我州已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长期定位监测点68个,定期监测评估土壤质量。

  近年来,通过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不断增强。2017年,我州已提前实现到2020年化肥零增长的目标;通过有机肥积造技术的示范推广,农户有机肥积造积极性显著提高,近三年来全州有机肥施用量均在500万吨以上,耕地质量稳步上升;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机肥增施技术、新型肥料应用等新型技术集成推广,全州主栽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3.5%。

  让农业技术真正进村入户

  在与农民朝夕相处中,王金国深知农民对科技的渴盼。如何让农业技术真正进村入户,成为他要攻克的一道难题。

  组织现场会、培训班、座谈会,面对面帮助农技人员提升服务水平,向农户展现“三新”技术应用成效;利用“农技+互联网”,为农户线上解疑释惑……王金国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目前,他建立了多个“农技交流群”,时常发送农事管理、水肥运筹等有关内容的视频和链接,及时指导田间生产。农户们遇到种植难题,进行实地拍照后,把图片上传到微信群里。他看到后,会立即联系农技专家第一时间会诊,共同商议解决办法。这种高效快捷的工作方式深受农户欢迎。

  推广农业技术更离不开农户的参与。王金国说:“庄稼地里到处是学问,走进田间地头才能知道农民最需要什么。”近年来,他组织开展了各类培训20余场次,培训县乡技术人员340余人次、营销人员120余人次、农牧民2000余人次,接受各类咨询400余人次,为全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乡村土肥技术员,以及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生产大军。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王金国说,最大的舞台在基层,最美的风景在田间,为了让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成为丰收的沃土,他将坚守在农业技术推广最前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这片熟悉并深爱着的土地上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