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老李”驻村记

巴音郭楞日报 2024年01月10日

李台荣查看香梨冷藏情况。 通讯员 项国栋 摄

  □通讯员 张雪艳 项国栋   

  “李书记来到村里后,村干部干劲更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口袋越来越鼓。”库尔勒市和什力克乡下和什力克村党支部书记马俊乐呵呵地说。

  马俊口中的“李书记”,就是巴州人民检察院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台荣。2021年驻村以来,李台荣带领村“两委”在抓班子带队伍、拓渠道促增收、办实事解民忧上持续用力,为村民谋福祉,为村庄谋发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驻村以来,李台荣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带出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村级干部队伍。

  李台荣指导村“两委”健全帮带工作机制,结合村干部个人特长和工作岗位,工作队员与其结成“一对一”“多对一”帮带对子,在理思路、教方法、传经验中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

  为保持村级后备力量“一池活水”,将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等纳入后备力量人才库,健全“选育带用管”全链条培养机制,通过轮岗锻炼、业务培训、外出学习等方式,提高综合能力素质。目前,培养村级后备力量5人,3人已进入村“两委”班子,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我在做群众工作方面的经验不足,李书记耐心细致地面对面讲、手把手教,我的干劲越来越足,做起群众工作来得心应手,得到了村民的更多信任。”村团支部书记艾合买提·吐拉信心满满地说。

  班子强了,干劲足了,怎么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又成为摆在李台荣面前的一大难题。

  下和什力克村位于孔雀河下游,自然风光优美,村民以种植棉花、香梨为主要经济收入。李台荣争取派出单位支持,邀请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到村里,从空间布局、旅游业态、产业发展等方面设计乡村旅游整体规划——孔雀河小镇项目。

  李台荣还带领工作队员和村干部挨家挨户讲解发展计划,鼓励种植大户艾散·如则成立库尔勒正香蜜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流转3017亩香梨园加入合作社,通过标准化、精细化、一体化管理,提高香梨品质和产量。

  此外,该村引进市渠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股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实现了香梨从种植、采摘、分级存储、冷藏保鲜、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吸纳20名村民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4000元,带动200人季节性务工,日均收入150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李台荣争取乡村振兴项目资金35万元,建成羊圈文创超市、昆仑之旅房车营地、月亮湾生态鱼塘垂钓场等项目,升级改造文化广场,休闲、娱乐、住宿、亲子游玩等旅游业态合理分布,延伸拓展游客体验功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带动78名村民开办农家乐、摆摊销售农副产品创业,人均月收入3500元。

  “房车营地提供自助灶台和炭火烧烤,让冬季旅游更具乐趣,能吃上当地特色农家菜,也能了解当地人文,真是不虚此行。”来自四川的游客张立新说,热情好客的村民等你来打卡。

  村民开然木·安木都力患有慢性病,无法实现就业,靠耕作家里几亩地,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他女儿阿迪娜·开然木考上了巴州红旗高级技工学校,因家庭拮据打算放弃学业。李台荣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后,帮开然木联系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治疗,争取派出单位资金解决他女儿上学费用。2023年7月,阿迪娜毕业后已顺利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

  像这样的事例,在下和什力克村还有很多。驻村以来,李台荣带领工作队解决各类群众困难诉求58件,办实事好事158件,用实际行动温暖着村民们的心,村民亲切地称他为“暖心老李”。

  “下一步,我们计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香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上持续用劲,引导村民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探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带动产业发展、村民增收,绘就村强民富新图景。”提及下一步发展,李台荣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