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三交 促融合 孕育休戚与共的和谐家园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若羌县
巴音郭楞日报 2024年05月11日

  今年1月下旬,若羌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该县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政治引领,凝聚创建合力。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从部署、机制、考核等方面全方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一是统一思想聚共识。把创建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民创工作23次,完成新一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5年规划编制,出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8部。二是强化部署建机制。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政治考察、巡察、政绩考核,持续加强跟踪督查和考核,强化经费、人员等要素保障,汇聚起全民创建的磅礴力量。三是齐心协力抓落实。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和领导干部挂包制度,形成“县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牵头协调、民创办履职尽责、部门单位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工作格局。

  二、强化思想引领,筑牢创建根基。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根本途径,全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让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一是在共事共乐中促进各民族深度交融。大力开展“五同六送”“我和亲戚游家乡”等联谊活动12.9万场次,帮助群众解决难题、办好事实事30.9万余件,捐款捐物830余万元,干群、群群关系更加密切。二是在共建共享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统筹推进党员干部培元固本、青少年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聚魂、民族阵地强基增信“四大工程”,扎实推进“十一进”活动,打造观摩点28个,创建自治州级示范区示范单位106个,使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植于各个社会细胞,体现在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三、强化文化引领,激发创建活力。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到家庭教育、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一是以精神铸魂凝聚共识。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全县27个村(社区)设立学习讲堂,有效推动“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等理念浸润若羌大地。二是以文化认同凝聚民心。通过加强出土文物和遗址研究阐释、实体化运行楼兰学会、整理历史典故100余篇,创办“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馆长讲楼兰”等精品栏目,引导各族群众、青少年正确认识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三是以文明风尚凝聚合力。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强化典型宣传,打造宣传教育基地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35个,选树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宋礼、帕太木罕·巴拉提等一批先进典型,让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氛围更加浓厚。

  四、强化发展引领,共享创建成果。坚持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团结为基石,以进步为核心,以发展为关键,全要素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生基础。

  一是强产业抓项目,共促发展振兴。大力发展绿色矿业、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六大主导产业集群,全力推动“若羌新城”建设。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92.95亿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3亿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二是善治理提品质,共建美丽家园。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城乡环卫、供水、排污、通村燃气“四个一体化”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管网覆盖率、天然气通户率和使用率、卫生户厕达标率分别达到98%、92%、98%、93%,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三是惠民生增福祉,共享发展成果。全面提升医疗、教育水平,自治区人民医院整体托管县人民医院,持续实施第五轮华山中学联合办学,巴音学院若羌现代产业学院揭牌运行。深入推进全民参保,城乡居民保险基础养老金由210元提高至410元,民生保障更可持续。

  下一步,若羌县委、县人民政府将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若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