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尉犁实践凝聚强大合力

巴音郭楞日报 2024年05月17日

  □尉犁县委书记 李中华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情系新疆各族人民,在听取自治区和兵团工作汇报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站位高远、思想深邃,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自治州党委十一届十次全会,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刻解读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并提出了实践要求、明确了务实举措,为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见效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我们将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融入全过程、各环节,推进全县各民族关系更加和谐紧密,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携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尉犁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全力推进依法治县,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疆,常态化落实述法机制,推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多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首位,依法防范化解民族领域各类风险,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不动摇,深入开展去极端化,全面加强社会面联防联控,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巩固社会稳定良好局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四下基层”现场办公,用好用活“一办两中心”“老房调解室”等载体,加大各类矛盾信访问题化解力度,全力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是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支撑。积极融入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和自治州“中轴隆起、两翼齐飞、多点联动”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尉犁特色的“373”现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富裕发展。坚持以农业强县促团结,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推动优质原棉、畜牧和绿色果蔬等产业化、集群化发展,做好节水、蓄水、调水、增水文章,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努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尉犁样板”。坚持以工业强县促团结,紧盯“七大重点”产业,抢抓政策机遇,用好人才引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务实政策和政企早餐会、领导干部包联产业链等制度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推动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扩能增产,推进油气勘探开发、罗布麻全产业链向集群化发展迈进,推动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快速崛起,努力将尉犁打造成更具特色的“产业高地”。坚持以旅游兴县促团结,加快罗布人村寨创5A步伐,巩固提升红色达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罗布淖尔湿地、大裂谷等景区景点,与罗布人村寨、百里胡杨画廊、河畔燧梦、罗布湖等景区景点串点成线扩面,打造更多全域旅游精品路线;全面提升罗布人民俗烧烤节、胡杨文化艺术节、“双塔”等节会赛事品质,高水平举办湿地马拉松、沙漠步鞠、摄影展等赛事活动;推出一批特色文创产品,丰富“尉犁礼物”,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对外宣传推介,推动“塔罗秘境·烽燧尉犁”文旅品牌持续火热、更具影响力,吸引更多群众搭上旅游发展致富快车。坚持改善民生促团结,每年将公共财政预算的70%以上用于民生,深入推进以就业、教育、医疗等为重点的惠民工程,做好“一老一小”服务保障,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决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全力增进文化认同,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家园。坚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健全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断加深对“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五观”等思想、理念和要求的理解把握。加强文物传承和保护利用,强化对孔雀河烽燧群、营盘古墓等文物价值阐释解读,深挖罗布人民俗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好罗布人民俗婚礼、做饭舞、狮子舞、罗布淖尔民歌弹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好孔雀河烽燧长城文化博物馆、罗布淖尔博物馆、罗布人民俗馆等阵地作用,深度运用尉犁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让中华文化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强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有效衔接,深化拓展“三个一百”载体功能,持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常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赛事活动,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全力推进教育立县,建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入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延伸拓展衡水中学教育教学模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家庭、校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扎实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巩固中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成果,全面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从“听说读写”向理解中华文化、增进文化认同拓展,突出抓好面向社会特别是中青年、农牧民群体培训,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以语言相通促心灵相通。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十大专项行动”,深化“领导干部上讲台”“每课三分钟”“四个白皮书进课堂”等有效做法,拓展“九同融情”“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形式,分批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于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

  五是全力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扎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坚持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搭建用好群众乐于参与、融情互动的平台载体,推动各族干部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一进”活动和“微创建”行动,推动长城文化博物馆申创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优化拓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常态化开展“万千群众进馆”“我邀亲戚游达西 重温复信精神”等融情活动,广泛宣传宣讲西尔艾力·艾比、吐尔逊·司马义、艾沙·吾守尔等本乡本土民族团结典型事迹,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各族干部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往来互动,拉近人心、密切感情、增进信任。把互嵌式发展理念融入城乡建设规划、产业规划、公共资源配置,打造互嵌式小区、村镇示范点,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互嵌,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