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有一种搬家叫转场

巴音郭楞日报 2024年10月14日

  □殷琳

  巴音布鲁克草原地势平坦、水草丰盛。百万头(只)牲畜迎来盛大的春季转场——这一独特的传统生产方式再次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演。

  曾经,在这片平均海拔2500米的广袤草原上,牧民赶着牦牛、骏马和羊群,翻越崇山峻岭,穿越河谷沟壑,挑战极寒天气与野兽袭击。对他们而言,草原上的每一次转场都是一次考验。如今,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增强,这一古老传统的放牧方式与现代科技交织融合,共同书写着巴音布鲁克草原的新图景。

  尼曼才仁就是巴音布鲁克草原上典型的享受到科技助力放牧的新牧民。 

  (一)

  第一次见到尼曼才仁时,他戴着一副墨镜,穿着干净而得体。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被他表达得幽默又诚恳。也许是我们惊讶的表情被站在一旁的年轻村干部苏龙格发现了,她立刻补充道:“尼曼才仁是一名‘80’后退役军人。”

  尼曼才仁说,他家里有600多只羊、30多头牛、50多匹马。这两天准备把所有牲畜转到巴音布鲁克的乌兰布鲁克春牧场。

  村里分给尼曼才仁家的草场一共有1.6万多亩,每年都有草原保护生态补助奖励。尼曼才仁在父亲的鼓励下参军入伍当了一名军人。在部队,尼曼才仁锻炼成了一名懂规矩、有素养又富有蓬勃朝气的军人。从部队转业后,父母将家中牛羊交给尼曼才仁饲养。因此,尼曼才仁算是一个“现代化”的放牧人。牛羊日常放养都是由代牧人操持。他平时住在和静县城,每两周到草原看一次牛羊的情况。

  “现在都是智能化,很方便。从县城到冬窝子80多公里。虽然是盘山路,但路修得很好,开车只需要两个小时就到了。如果想看看自家羊在哪里,打开手机就能看到羊群的位置。这两天我每天都上来,主要是做一些牲畜转场前的准备工作。”尼曼才仁说,母羊的孕周期再有半个月就满了,把羊从骆驼沟这个冬窝子转到春牧场,产羔的时间也到了,那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间。接羔育幼的时间就像庄稼丰收时节,所产的羊羔在草原转场3次,就长大成熟了。到了来年的春节前开始售卖,600多只羊能卖十几万元。

  如今,靠着牲畜养殖,尼曼才仁家的生活早已完全步入小康。家里有两辆车,一辆是尼曼才仁平日里外出办事专门开的皮卡车,一辆是专门拉运牲畜和饲草料的厢式货车。转场的冬窝子里有国家补贴盖的安居房。尼曼才仁笑着说:“现在政策真的太好了。我们这代牧民已经告别了曾经艰苦的游走式放牧和转场,实现了现代化放牧和转场方式。”

  “现在城里的姑娘都愿意嫁给我们这些牧民了……”尼曼才仁以开玩笑的口吻说,之后捂着嘴,笑着去打理羊圈了。

  (二)

  准备转场那天,一大早,尼曼才仁从县城带来了烟酒和蔬菜等物品。他将和代牧人一起,从居住了4个多月的冬窝子,将牲畜转往春牧场。

  这个冬窝子海拔2800米。和以往不同的是,牧民们每次转场时必须要将奶酪、风干肉等食物都打包带走。而现在转场,他们则无需再收拾蒙古包,不用的东西可以存放在自家屋子里,直到下一个牧季周期到来,再返回居住。

  从2013年开始,国家对巴音布鲁克游牧民实施定居规划,安置了1134户牧民。主要给牧民建造了砖混结构的安居房和砖木结构的牲畜暖圈,这样会让牧民转场更加便捷、轻巧。

  也是从2013年起,尼曼才仁一家和周边牧民都住上了安居房。这几年,大家陆续开始进行机械化转场。

  以前,尼曼才仁一家人赶着牲畜从冬窝子去春牧场,翻山徒步按照最短的直线距离,最快也需要2到3天时间。3月虽然已经进入春天,但是在草原,雪灾天气时有发生,牲畜死亡在所难免。每转场一次,牧民们因受灾受损,身体上精神上会受到双重打击。除了天气的影响,在转场途中,羊群遇到狼、雪豹等一些大型肉食动物攻击的情形也屡见不鲜。

  现在,有了机械化转场,尼曼才仁一家用3个多小时就可以从冬窝子到达春牧场,不仅大大提高了转场效率,牲畜安全也得到更好保障。

  尼曼才仁家的600多只羊,在冬窝子里养得膘肥体壮。转场那天,他准备了一辆安装了3层栅栏的车,将这些羊和牛马全部转往春牧场,开车跑两趟就可全部完成。

  在羊上车前,当地畜牧局的工作人员给每只羊戴上耳标。别看这个耳标小,却大有用途,它就像每只羊儿的“身份证”。用手机扫描耳标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这只羊的基本信息。除此之外,它还有溯源功能。比方说,你在北京买到了羊肉,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羊只的出生时间和来源地。

  现在,尼曼才仁将戴好耳标的羊只陆续赶上车。赶羊上车,也有一些技巧。比如用玉米引诱羊儿上车,或者找头羊带道,后面的羊只就会乖乖排队跟着上车。尼曼才仁准备了一些玉米、青贮饲料等去春牧场过渡的饲草料,主要是为怀孕的母羊提供营养。

  这次,畜牧局的工作人员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尼曼才仁家的头羊身上安装一个定位项圈,作为智慧放牧试点。在牧区,羊丢失的事时有发生。当羊走出安全范围时,手机就会发送告警信息。有了这个项圈,牧民通过手机就可以轻松管理羊群,让放牧更加便捷。随着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牧民的转场形式和放牧形式,也更具有科技范儿。这也进一步增强了牧区的新动能,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相信有了科技的助推,新疆畜牧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巴音布鲁克草原处于天山山脉中部的山间盆地,是我国最大的亚高山草甸草原。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每年有100万头(只)牲畜需要“搬”4次家。正因为有科技助力放牧,牧民们对频繁搬家并不感到辛苦,反而乐在其中。

  (三)

  说起来,让祖祖辈辈习惯了在巴音布鲁克草原放牧的牧民下山来搞养殖,还真是经历了一些波折。20多年前,山上的牧民们发现草地日渐“秃皮”,着急不已。毕竟山上的250多万头牲畜要靠草生存,牧民们所有的生活资源也来源于草原。国家通过专家评估论证发现,在巴音布鲁克草原要想可持续发展,牧草只能承载100万头(只)牲畜,于是当地开始实施“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生态移民工程。当地政府采取了科学合理又暖心的措施,让每户牧民家既有留守在山上继续放牧的人,也有在山下盖房、盖牲畜暖圈,分田地在定居点生活的人。通过逐步循序渐进的改变,草原慢慢恢复了绿色,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走下山的牧民,逐渐习惯了农区的耕种养殖生活,有的牧民还在山下发展起肉羊养殖,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好路子。就像尼曼才仁的哥哥,在县城发展肉羊养殖很有起色,是当地有名的农牧民企业家。尼曼才仁的父母在县城不仅住上了有电梯的楼房,还享受到县城较好的医疗条件,看病报销比例达80%。他们一家的生活,也是巴音布鲁克草原牧民定居生活的缩影。

  周末,我们应邀到尼曼才仁家做客,见到了他的妻子。这位在尼曼才仁口中的“城里姑娘”,长得高挑漂亮,性情贤惠大方。她亲自下厨给我们做了一顿午饭,并给我们每人献上了哈达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