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殷琳 党婷 通讯员 苏波 麦麦斯迪克·白克热
在若羌楼兰博物馆里,有以“楼兰美女”为代表的干尸标本,有楼兰简牍文书,还有以“长葆子孙锦”为代表的织锦……楼兰人的过往,楼兰美女的神秘,给后人留下无尽的猜测与遐想。
11月29日,走进若羌楼兰博物馆,讲解员古力孜热·艾萨首先介绍了“镇馆之宝”——楼兰美女干尸。2004年出土于楼兰墓群,她的年龄大约25岁,身高1.65米,五官清秀,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睫毛。头戴白色的毡帽,毡帽上还有两根羽饰,脚穿皮靴。“这样的穿着打扮都是贵族,而且羽毛的数量代表身份的高低。”古力孜热说。
乌鲁木齐游客王逸说:“这具楼兰干尸,毡帽上面的装饰是羽毛,靴子上的装饰也有羽毛。她的穿着让我非常震撼!”
楼兰,曾商贾不绝,驼铃声声响彻大漠;也曾金戈铁马,引得边塞诗人写下无数名篇。然而,它却神秘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为后人留下无数未解的谜团。
若羌楼兰博物馆馆长冯京介绍,若羌楼兰博物馆始建于2008年,它是集楼兰文化元素遗址、楼兰文化研究于一体的主题楼兰博物馆,建设面积4688平方米,展陈面积3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849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17件、三级文物60多件,定级文物近百件。截至2023年,馆藏文物5717件。随着对楼兰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以及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遗址和文物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记者看到,博物馆内参观者众多,每一件精美文物面前都围满了游客。然而整个馆内井然有序,只有轻微的讲解声。
博物馆展厅光线明暗交替,记者在展柜中看见一个织锦,上面汉字纹样依稀可辨。
古力孜热说:“楼兰出土的织锦绒布残片,它有好多种类型,有波纹锦、虎纹锦、大宜子孙锦、永昌锦等。右边框架里面的是我们按照织锦的纹样复制出来的文创产品,可以让大家看得更清晰。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祥鸟瑞兽走在云端的画面,还有汉文的吉祥语,寓意祥瑞。”
正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一样,楼兰故城出土的织锦上也写有很多吉祥语,如“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长乐明光”“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等。不难想象,丝绸之路贸易畅通让当时的楼兰也紧跟中原时尚的脚步。
冯京说:“据考古史证,截至目前,在楼兰地区发现的丝织品达40多种,大多以祥云瑞兽和吉祥的文字为代表,这些是两汉时期中原的文化,传到了西域地区。这说明当时西域对中原文化的高度认同,是作为文化交融的实证。”
在千百年交流融合中,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包容互鉴,各民族在这里相互依存、兼容并蓄。
若羌楼兰博物馆楼兰礼物文创基地工作人员古丽努尔·阿布力孜说:“到目前为止,我们推出的文创产品有80多种,上面的元素都出自于楼兰故城里面的织锦残片。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楼兰文化,我们采用现代审美视角和楼兰织锦上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
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文物,承载着楼兰文化的记忆与变迁,楼兰文物从各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无限精彩的盛世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