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群众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记且末县人大代表、琼库勒乡克亚克勒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米提·麦麦提力
巴音郭楞日报 2024年12月06日

  □本报记者 薛云少    

  “请问,怎么使用电子医保卡?”

  “请问,包裹邮寄到乌鲁木齐,怎么算钱?”

  12月4日,在且末县琼库勒乡克亚克勒克村村委会活动室,全村党员干部认真聆听县人大代表、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米提·麦麦提力讲课,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提出心中的困惑和疑问。

  实际上,像这样的学习场景,在克亚克勒克村早已形成了习惯。每周三,大家会不约而同来到村委会活动室,除了一起学、一起练,还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探讨。

  村民吐尔逊·肉孜说:“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们不仅拓宽了视野,增加了就业机会,更能感受到各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

  吐尔逊的话不无道理。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身为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于米提更深知这个道理。除了每周三召集村民集中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外,他还积极鼓励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办培训班、开展比赛、举办评比活动,让大家动起来、学起来。他在走访入户时加强宣传宣讲,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群众中的学习和使用,积极营造全民共学、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该村村干部何政说:“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经常遇到村民主动提问,孩子上学、老人就医、党的惠民政策,都是他们关心、关注的事情。大家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就变得方便起来,问题能讲透,事情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老百姓满意度高。”

  “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好,我就是真正的受益者。”村民麦合图木汗·亚库甫说,“我今年50多岁。这几年,我因病无力照顾家里的十几亩红枣园。”

  于米提在走访入户中及时发现了这个情况。他一边积极帮扶困难村民,一边对全村老弱病残户进行摸底,并专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办法。最终,“土格曼”红枣种植家庭农场应运而生。

  于米提介绍,“土格曼”红枣种植家庭农场的主要作用,就是将老弱病残户的红枣园承包起来,进行集中管理,年底分红。被承包户则可以量力而行,既可以选择在家庭农场打工,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外出务工。

  麦合图木汗就由此受益。她将自家的十几亩红枣园承包出去后,便和村里的其他富余劳动力在“土格曼”红枣种植家庭农场统一分派下,进行务工。当保安、打扫卫生、做钟点工……各类工种大家都可以进行自主选择。这样一来,一年到头,除了收土地承包费,还有额外的务工收入。

  “外出务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样不但容易和别人交流,办事也顺利。我们早早就开始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了。日常用语我都会,出去干活时,一点压力都没有。”麦合图木汗说。

  语言通则心灵通,心灵通则各民族相处更和睦。

  于米提表示,学习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和基础,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保障。作为人大代表,要牢牢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和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努力奋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