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铁路供电人的坚守与担当

巴音郭楞日报 2025年07月02日

  六月十日,铁路职工在进行高压线路检修作业。

  通讯员 田康飞 摄

  □本报记者 景丽君 通讯员 蒙浩    

  巴州铁路供电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职业的忠诚与热爱,书写着动人的奋斗故事。

  高空逐电舞 接触网工守铁龙安途

  6月30日, 午夜的铁路线上,27.5千伏的接触网在探照灯下泛着冷峻的光。刘本强,这位从黑龙江远赴库尔勒铁路供电段的铁路接触网工,12年来,用脚步丈量着万里铁道线,身影穿梭在接触网的“钢铁丛林”高压线上。“高压、高危、高空”是他工作的常态,每一次挂接地线、每一次攀上高空作业车、每一次在钢轨旁处理故障,都是在与风险共舞。

  一颗松动的螺栓、一道绝缘子上的微小裂纹、一处防护信号设置的不规范,或是工具袋里一件不合格的工器具……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在特定的高压环境、高空位置或突如其来的列车面前,都可能瞬间演变成吞噬生命、中断行车的“大灾难”。隐患不会因为我们的熟视无睹而消失,只会在麻痹大意时给予致命一击。

  刘本强深知,安全受控,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自己。因此,保持对安全的敬畏之心,成为他刻进骨子里的本能。作业前,他总会在脑海里一遍遍“过电影”:工具材料点验清楚了吗?安全措施是否百分百到位?今天的作业点有哪些行车风险?防护员站位是否合理?应急预案是否清晰?他把各种可能性都想到,把准备工作做到极致。

  作业时,他与团队严密互控,当工友在十几米高空调整设备,他紧盯安全带是否系牢、站位是否安全;他处理导线接头时,对每一颗螺栓的紧固扭力都一丝不苟。呼唤应答、复诵确认,这些都不是形式,而是生命的契约。

  在接触网这方高空舞台,刘本强以如履薄冰之态,行万无一失之事,在高压高危中编织着一张守护生命、守护畅通的坚韧天网。每一次平安归程,都是他对责任最庄重的履行,更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守护,同时托起的是铁路大动脉安全畅通的使命。

  变电女工墨香路 弧光映彩绽芳华

  在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下,变电设备如同钢铁动脉的“心脏起搏器”,而变电专业女职工们则是守护电流稳定的“心脏医生”。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库尔勒铁路供电段和硕供电车间的刘宇兴,初入变电维护班组时,面对高压开关柜内错综复杂的线路、密密麻麻的参数标识,内心充满了惶恐与迷茫。第一次跟随师傅巡检变电站,面对主变压器的嗡嗡低鸣,她甚至不敢触碰设备。

  直到师傅递给她一本书——《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运行与维护》,扉页上“电流无声,责任千钧”八个字,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她探索变电世界的大门。为了掌握“牵引变电所故障诊断”技术,她白天跟着师傅在现场实践,晚上抱着《铁路变电所典型故障案例分析》钻研到深夜。书中对每一个故障现象的细致描述、对处理流程的严谨剖析,让她逐渐理解了变电工作“零误差”的重要性。

  变电工作常常需要在深夜值班、在严寒酷暑中抢修。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与恶劣的工作环境,曾让刘宇兴产生过退缩的念头,而文学经典成为她对抗疲惫与焦虑的精神武器。每当夜幕降临,结束一天的忙碌后,她翻开《居里夫人传》,居里夫人在简陋实验室中执着探索的身影,让她在疲惫中重燃斗志;品读《老人与海》,圣地亚哥“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呐喊,激励着她直面工作中的重重挑战。

  2025年春季,因持续的大风恶劣天气,辖区内多个变电所要进行大型垂窗作业,刘宇兴和同事们顶着大风和春寒作业。极度的疲惫与刺骨的寒冷让她几乎坚持不下去,脑海中却不断浮现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冰天雪地中修筑铁路的场景。“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句话如同熊熊烈火,点燃了她的斗志。最终,她们顺利完成任务,保障了铁路供电的安全畅通。

  在“书香铁路”活动推动下,变电专业女职工们相聚分享读书心得、交流技术经验。一次关于《思考,快与慢》的共读活动,彻底改变了她们的工作思维。书中提到的“系统1”与“系统2”思维模式,让从事继电保护工作的李工深受启发:“以往处理故障时,我们习惯凭借经验快速判断,但变电工作容不得半点疏忽,我们以后必须更多地运用‘系统2’的理性思考,进行严谨分析和验证。”大家结合日常工作,围绕“如何避免思维定式导致的误判”展开热烈讨论,最终总结出“双人复核+理论验证”的故障处理流程,有效降低了人为失误率。

  阅读带来的知识沉淀,也转化为推动变电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在参与“变电站无人化改造”项目时,刘宇兴从《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中获取知识,辅助监控系统自动识别设备外观缺陷、读取仪表数据,大大提高了巡检效率和准确性。

  在铁路供电的征程上,接触网工用无畏的坚守筑牢安全防线,变电女工以书香为翼实现成长飞跃。他们共同守护着铁路供电的安全畅通,书写着属于铁路供电人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