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日,毛富泽在给学生们上课。本报记者 周海霞 摄
□本报记者 周海霞
在博湖县奇石职业高中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党员教师:他既是党务工作中严谨细致的“把关人”,也是思政课堂上点燃信念的“引路人”,更是青年学子心中温暖有力的“陪伴者”。他就是自治州优秀共产党员、博湖县奇石职业高中教师毛富泽。从教多年来,他以党建为根基、以思政为桥梁、以育人为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以严谨筑牢堡垒根基
“党建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党务工作者就是要当好‘勤务员’和‘把关人’。” 这是毛富泽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学校党务工作的核心力量,他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耕党建“责任田”,推动党建与行政工作深度融合。
在日常工作中,他严格落实 “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制度,从党员大会的议程设计到支委会的议题设置,从主题党日活动的方案策划到组织生活的细节打磨,每一项工作都力求精准规范。为了动态掌握党员情况,他牵头建立了全校党员信息库,大到党员发展流程,小到信息录入的一个标点符号,都亲自审核把关,确保零差错。面对党政办的公文流转、文稿起草等工作,他始终保持任劳任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常常加班加点核对细节,多年来实现了重要文稿零延误、公文流转高效率,为学校党建与行政工作的高效运转筑牢了“保障线”。
“办公室工作既要讲效率,更要讲精准。”毛富泽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严谨是基本要求,唯有把每一件小事做细做实,才能让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落到实处。
以创新点亮育人初心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必须让党的理论走进学生心里。”作为思政课教师,毛富泽始终坚守课堂主阵地,将党性教育与思政教学紧密结合,探索出一套接地气、有温度的教学方法。
他深知,中学生对理论的理解需要“翻译”。为此,他将党的创新理论、国家发展成就转化为学生听得懂的“青言青语”,用身边的变化、社会的热点作为教学案例,让课本上的文字变成鲜活的故事。在讲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他会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变迁;在阐释“党的领导”时,他会穿插脱贫攻坚中的感人故事。这种通俗化教学让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思政课讲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
以情服人才能以理育人。毛富泽擅长用英雄事迹打动学生。他搜集了大量本地英烈和时代楷模的故事,在课堂上娓娓道来。当讲到戍边英雄的事迹时,学生们眼中泛起的泪光让他更加坚信:情感的共鸣是思想认同的起点。不仅如此,他还将思政课“搬出”教室,带着学生走访本地红色教育基地,在革命旧址前重温历史,让学生在实地感受中理解“红色文化为什么珍贵”。
他的创新不止于课堂。作为学校“四段八环节”教学课改的核心成员,他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在语文课里挖掘家国情怀,在数学课里融入科技自立,让爱党爱国爱家的种子在各学科课堂中生根发芽。他带的班级,政治学科成绩常年稳居年级前列,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的理想信念越来越坚定。“毛老师的课不只是教知识,更教会我们怎么做人、为谁奋斗。” 一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
以行动锻造先锋力量
青年是未来的希望,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他们。作为共青团干部,毛富泽始终以“引领者”的姿态,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让红色基因在实践中传承。
2023年,他牵头组建了“校园红色宣讲队”,以中学生为主体,思政教师和党员教师为指导,让学生走进乡村、社区宣讲红色故事。起初,有老师担心:“学生能讲好吗?”毛富泽却坚持:“让他们讲,才能让他们信。”
宣讲队里有个男孩让毛富泽印象深刻。这个成绩平平、性格内向的学生,起初站在台上会发抖,但当他讲述本地老党员的奉献故事时,眼神逐渐亮了起来。通过一次次的宣讲,他不仅爱上了表达,还主动选择了播音主持专业,自信心越来越强。2024年高考,这个男孩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他在给毛富泽的信中写道:“通过宣讲,我懂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这样的成长事例并非个例。宣讲队成立以来,已有50多名学生成为“红色讲解员”,他们走进田间地头,用稚嫩却真诚的声音讲述党的故事、家乡的变化。此外,毛富泽还组织了“学习党的二十大”主题团日、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责任与担当。如今,“校园青年讲师团”已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红色教育中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毛富泽的创新教学方法,把爱党爱国爱家的思想深深刻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博湖县奇石学校副校长张艳华如此评价。从党建工作的“把关人”到思政课堂的“引路人”,再到青年成长的“陪伴者”,毛富泽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责任心对待工作,用热心团结同事,用爱心培育学生。
“作为党员,就是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毛富泽说,未来他将继续探索思政教育的新路径,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更多青年在党的引领下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正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