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险阻尽显英雄本色

巴音郭楞日报 2025年08月30日

  □本报记者 苗向光    

  在天山南麓的戈壁荒漠间,一条钢铁动脉穿越大风区、跨越高寒达坂,将绿洲城镇串珠成链。这条全长1446公里的南疆铁路,不仅是新疆发展的大动脉,更是一部用热血与生命书写的英雄史诗,见证着铁道兵的英勇壮举与新时代铁路人的精神传承。(详见2025年8月26日《巴音郭楞日报》第三版《天山险隘埋忠骨 钢轨蜿蜒铸英魂——记南疆铁路建设者的峥嵘岁月》)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艰难险阻如同试金石,最能检验和彰显英雄本色。英雄并非天生,而是在艰难困苦的淬炼中成长起来的。只有经历过惊涛骇浪的考验,承受住千钧重担的压力,才能绽放出英雄的光芒。这种光芒,是直面困境的勇气,是战胜艰险的智慧,更是永不言弃的信念。

  1974年,8.5万名铁道兵挺进新疆修建南疆铁路,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奋勇拼搏、甘于奉献,在天山深处谱写了一曲生死壮歌,生动诠释了艰难险阻方显英雄本色的深刻内涵。

  艰难险阻是英雄本色的试金石。艰难险阻的环境能够磨砺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在困境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当年,铁道兵们面对的南疆铁路建设,是一场与恶劣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在海拔3000多米的奎先达坂下,全长6000多米的奎先隧道施工中,地下暗河汹涌,作业面变成冰窟,铁道兵们穿着三层棉衣浸泡在冰水中作业,累到缺氧昏厥,轮换上阵,47名官兵永远倒在隧道掘进途中。这些艰难险阻,不仅没有压垮铁道兵,反而激发了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斗志,铸就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铁道兵精神。

  当年铁道兵直面艰难险阻,坚持修建南疆铁路,源于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魏聚增主动请缨执行危险的隧洞爆破任务,不幸牺牲;肖安树在恶劣环境中带伤坚持作业。他们心中装着国家西部建设的大局,怀着为边疆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用热血和生命践行使命担当。

  1984年铁道兵集体转业后,铁路人依然坚守铁道兵精神,继续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中奉献。肖安树扎根边疆35载,带领职工在极寒暴雪天气中抢修电缆;杨付勇在暴雨山洪中死死护住沙袋,确保铁路安全;在“百里风区”十三间房,风速常年超过12级,信号工张治兵在暴风雪夜被狂风卷下信号机,滚落雪沟被埋10分钟,获救时仍紧攥着信号灯零件,伤愈后他拒绝调离,坚守30年。这种坚守不仅体现了对工作的敬业精神,更彰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因为他们深知,铁路是国家发展的大动脉,保障铁路的安全畅通就是保障国家的繁荣昌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反观当下,一些人过度追求舒适的环境,害怕吃苦受累,遇到困难就退缩,这样的心态和行为,与铁道兵们在生死考验面前勇往直前的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注定了他们的事业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功。

  艰难险阻是英雄成长的摇篮,是精神升华的熔炉。新征程上,我们不能忘记铁道兵们当年展现出的英雄本色和宝贵精神。无论是科技创新、乡村振兴,还是国防建设、重大项目推进,都需要这种不畏艰险、奋勇拼搏的精神。让我们从铁道兵精神中汲取更多奋进的力量,在各自岗位上担当作为,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