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海军
在新疆辽阔的土地上,一场围绕新能源装备产业的产教深度融合实践正稳步推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由巴州产教融合服务中心统筹,州发改委牵头,若羌金风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工程学院、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发起的新疆新能源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经过一年多的实体化运行,探索出以“产业链牵引教育链、创新链赋能人才链”为核心的“四链协同”发展新路径,推动教育、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机制创新:从“松散合作”到“利益共生”
新疆新能源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突破传统校企合作中“点对点”“项目化”的松散模式,构建起三级组织架构与利益共享机制。领导小组由各方主要负责人组成,已审议通过三年建设规划,明确发展路径与重点任务;专家委员会汇聚行业、教育及技术领域专家,提供战略咨询与技术指导;秘书处配备专职与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协调、项目推进与信息沟通,确保运行高效。
“资源共建、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明确了知识产权归属与收益分配规则,有效破解校企合作中常见的权益纠纷难题,推动各方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共建”,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
今年年初,该共同体组织专项调研,通过政策研究、企业走访和千份问卷分析,形成《2025年行业发展分析报告》和《2025年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并发布“人才供需清单”与“技术供需清单”,精准锁定风电设备制造、光伏组件生产、储能系统集成等4类紧缺岗位,以及风电叶片抗沙尘腐蚀技术、光伏逆变器高效转换技术等3项关键技术难题,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育人革新:从课堂延伸到车间
在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若羌产业学院,4个定向班的学生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在校生,也是准员工。学院与若羌县政府、金风科技等企业合作推行“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企”模式,课程由校企共同制定,实训直接嵌入企业生产线,实现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
校企师资互聘机制让企业技术骨干走上讲台,院校教师深入车间锻炼。目前已有数名企业专家在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承担教学任务,职业院校教师利用寒暑假参与企业技术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毕业生优先录用、实习就业绿色通道等政策,有效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共同体已开展一期职业技能培训,培训39人次,初步形成教学与生产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此外,共同体支持区域内高校招收具有职业院校背景的优秀毕业生及在职员工,攻读本科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构建中高本衔接、职普融通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技术协同:从“中试车间”到产业前线
共同体将协同技术攻关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推动校企共建科研团队,聚焦生产一线真实问题。团队深入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现场,调研企业在生产工艺、设备运维等方面的技术需求,通过联合立项、协同研发,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
职业院校凭借贴近产业的优势,在共性技术的测试、验证和孵化环节承担“中试车间”功能,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进程。各成员单位集中优势资源共建技术创新中心、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及重点实验室,面向全体成员开放共享,成为集聚创新要素、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核心载体。
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同步跟进。校企合作共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机电设备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3个专业,开发《PLC技术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路基础》3门核心课程,编写《液压与气动技术》教材1部,将最新工艺、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融入教学实践,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同步。
保障支撑:三位一体推动可持续发展
共同体构建“政策引导、企业主导、院校支撑”三位一体保障体系,为实体化运行提供制度支撑。政府相关部门、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及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项政策,在资金投入、项目审批、资源调配等方面提供清晰指引与优先支持,营造有利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政策环境。
企业将参与共同体建设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建立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将技术攻关参与度、教学资源贡献度、人才培养接收情况等纳入绩效评价,激发企业深度参与的内生动力。
学校优化内部资源配置,设立对接共同体的专门机构,鼓励教师参与共同体项目,并将相关成果纳入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体系,开放实验室、实训基地等资源,为共同体提供人才、技术与理论支持。
愿景可期:打造西北新能源产教融合新高地
随着实体化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新疆新能源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正从“搭框架”向“见实效”阶段迈进。通过“四链协同”发展模式,共同体初步实现了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与岗位能力匹配、技术研发与产业升级联动的发展目标。
未来,共同体将继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平台功能,扩大合作成效,力争成为西北地区新能源装备产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为新疆乃至全国新能源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产教融合实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