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呆”不知从何时起,已变成了一种有理有据的休闲方式。其实,推荐关于发呆这种休闲方式,最早可以回溯到2016年——国家卫计委推出的“5125”健康生活理念,其中的第一个5就是每天发呆5分钟。
有些人认为发呆是放空思绪,什么也不想;而有些人则认为发呆也可以是思绪万千的,类似于白日梦或走神。
同时,上述所提倡的发呆是自主选择的,不包括生活、工作中不可控发生的,降低效率的走神。在空闲或完成某项任务时,我们的意识会不自觉地飘到与当下无关的一些内部思维、想象或体验中去。而不同的走神内容可以细分为:日常生活中自动冒出的想法,被称为白日梦或者自发思维,或是从当前任务分心的走神,被称为任务无关思维。
发呆可以看作静息状态下不受控制的自发活动,同上述无意识活动一样,是大脑自发进行的一种信息加工活动。
从心智游移角度来看的话,据相关研究显示,心智游移与大脑内特定区域相关,其中最主要的是默认模式网络。除此之外,一些外在环境因素也影响着心智游移的产生,如年龄、疲劳程度、情绪体验、意识状态、工作压力、熟练度等等。
走神,总给人们带来影响任务完成效率,甚至影响心理健康的刻板危害印象。但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一系列相关理论解释的提出,走神具有一些积极的适应性功能,包括更好的监控外部环境、展望个人目标、发现自我、提高创造力、促进决策和降低负性情绪等。
比如相关期刊报道,发呆可以集中精力、活跃脑细胞、缓解焦虑、增强记忆力与创造力。每天适当发呆能将焦虑和抑郁降低 25%。
但是并非发呆一定就在放松大脑,对于儿童或老人来说,过度的发呆也可能是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征兆,属于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推荐两种发呆方法
第一种,不眨眼发呆法。尽量控制双眼保持睁开状态,一段时间后,收神回来,活动身体,体验长时间放空的快乐。
第二种,呼吸发呆法。发呆时将注意力集中在腹部深呼吸上,多次缓慢进行,减压的同时增加大脑氧气供应量。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