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们扛着植树工具,在沙海中行进。 图片由田野本人提供
□本报记者 李伶
近日,我们驱车来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且末县,在浩瀚的沙海中,一排排梭梭迎风招展,生机盎然。穿着防寒服、带着线手套,48岁的田野扛起植树工具又钻进梭梭林。他看着这片防风林,满眼都是欣慰。
“这些树都长大了,抵御恶劣天气的能力提升了。树下套种的肉苁蓉也开始有了收益,一切都越来越好了。”田野说。在他身后,“老兵治沙林”五个红色大字赫然醒目。这片一万余亩的生态林,是他和8名战友用7年时间,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出的生态治理绿色奇迹。
“无论如何也要把树种起来!”
田野出生于1975年,祖籍陕西兴平。1993年,18岁的他参军来到新疆。那个年代,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风沙肆虐,生态脆弱,河流改道、居民被迫搬迁的事时有发生。一次,田野赴和田执行任务,途经塔克拉玛干沙漠时,眼前的情景让他无比震惊:那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色,一切生命都在这里被禁锢了。他心里暗想,要是能在这里种上树就好了,哪怕是一些骆驼刺。
在新疆入伍二十多年,田野早已把这里当作割舍不下的第二故乡。2016年,他退伍后,通过多方调查了解,在沙漠里种植梭梭,并在其根部接种经济作物肉苁蓉,可以阻止沙漠对县城的侵袭,还可以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田野的想法得到了张选忠、张辉、田保团、田新凯、王杰峰、周小珂等几名老兵的支持。同年,他们怀揣着植绿沙漠的梦想,带着军人特有的豪迈,挺进沙海,成立了新疆鹏程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且末县承包了5200亩沙地,开始尝试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
将一个个沙包推平,用草方格固沙,再筑起多层篱笆防风防沙……在沙漠中种树,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面对重重困难,老兵们不但没有退缩,而且把家安在了林地的井房,早晨天刚亮就扛起工具下地,天黑尽了才收工回来休息。
2021年春季的一天,且末县遭遇倒春寒天气。寒风刮了一宿,看着治沙林中200余亩才种植一年的树苗被连根拔起,田野和战友们流泪了,心疼不已。
重新挖坑、回填、栽植、覆土、保墒、浇水……大家像呵护孩子一样,悉心呵护着重新栽种的树苗。屡败屡战,愈挫愈坚,一次又一次的失利,反而激发了老兵们更大的治沙决心。
凭着在部队里练出来的那股韧劲儿,他们拿起铁锹,一次次冲进地里补种,一有空就埋头学习沙漠植物种植技术,掌握科学种植方法。
沙漠植绿,投入大、回报慢。“刚开始家人都有意见,筹集资金也很困难,几乎借遍亲朋好友,但是看到我们种好的树,看到且末县环境的变化,他们也全力支持了。”老兵张宏说。
在且末县委、政府的支持下,经过7年的努力,老兵们在沙漠中种植了1.2万亩胡杨、红柳、梭梭、文冠果等10多类沙生植物,接种肉苁蓉8000多亩。在他们反复补种、精心管护下,这些苗木的稳定成活率达到了85%。
“希望更多人加入治沙队伍!”
凭借多年的沙漠植树经验,老兵们研究摸索出了“东西行向”植树法,以提高树苗成活率;摸索出试种板蓝根、花生、伽师瓜、土豆等作物,让沙漠经济作物得以多样化发展的新路子。他们创新发明了履带式机械杀菌除虫喷药装置、沙漠植树机、盘式肉苁蓉精播及有机肥施肥一体机等多种机械设备,其中4项通过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这些昔日扛枪的老兵,已然成为沙漠植绿的“土专家”。自2016年以来,田野带领老兵为乡亲们阻挡沙患、安居乐业筑起了绿色屏障。与此同时,他们积极推广沙漠生态林种植技术,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今年52岁的村民图尔迪·图尔荪,从2018年起在老兵治沙林学习沙生植物种植技术,如今已经成为种植“大拿”。他计划承包公司1000亩沙地,进行自主管理,进一步提高收入。
2021年,田野带领团队一举夺得全国2021年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新疆赛区农业组一等奖。2022年,新疆鹏程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2023年7月,在第十届新疆创新创业大赛(乌鲁木齐赛区)上,田野的万亩防风治沙林——生物有机肉苁蓉种植培育加工项目再次受到业界人士瞩目。
“我们希望更多人参与并了解防风治沙。”田野说,他们准备吸引且末当地农民入股,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用3到5年时间,实现植绿3万亩的计划。
老兵们奋战沙海的经历,是且末县几十年来产业化治沙的一个缩影。近10年来,超过15万人次参与到且末县的植树造林行动中来。如今的且末县,周边已围起一道长达23公里、宽度从1~7公里不等的“绿色长城”,总计10万余亩的绿植,日夜守护着这里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