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和静县发林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人们在加工甘草。通讯员 唐永芳 摄
□本报记者 张新华 通讯员 张雪艳 唐永芳
近日,记者从和静县城出发一路向西,穿过静谧的乡间小路行驶10公里,来到和静镇巩哈尔村。刚进村,就被空气中弥漫的浓浓甘草味儿所吸引。循味而去,在和静县发林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甘草切片机不停运转,工人们正忙着修剪、切割、晾晒、包装甘草切片。
提起村里的甘草产业,村党支部书记陈文杰打开了话匣子。
巩哈尔村土质偏盐碱化,历来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增收渠道狭窄。
俗话说:家有三亩田,金山银山也不换。但怎样让这“三亩田”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成为摆在巴州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面前的一道难题。
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2016年,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市场调研和反复论证,广泛征集村民意愿,最终决定在村里规模化种植甘草。
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确定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村集体提供20亩土地,指导种植大户艾尔坎·吾拉音牵头成立和静县发林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鼓励党员带头,引导5户村民流转土地800亩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采收和销售。社员在合作社务工的同时,年底还有分红。
在种植甘草的过程中,工作队和村“两委”邀请农技人员前来蹲点,对整地、选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等进行指导。同时,工作队发挥行业部门优势,牵线搭桥促成合作社与疆内外药企签订长期收购协议,采取订单种植模式,给村民吃下“定心丸”。
“普通甘草市场价每公斤17元,我们种植的甘草,苷含量符合国家标准,每公斤可以卖到27元。”巩哈尔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焦锐说,科学种植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大家纷纷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截至目前,全村20户村民种植甘草2700亩。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工作队和村“两委”商议后,决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甘草初加工。通过指导合作社新建甘草清洗池、购买加工设备、开发切片产品,使甘草附加值提高了30%。
“甘草圆片、斜片为主打产品,主要销往安徽、河北等地,年销量200余吨,销售额540余万元。今年,我们采取套种模式,实现一地双收。”和静县发林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联系县龙头企业新疆万瑞和牧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签订饲草订单种植协议。全村80%的甘草地套种青贮玉米,年产饲草2000余吨,增收60万元。
“我在合作社务工,每月有4000元收入,还种了20亩甘草,套种玉米,一年收入10万多元。”村民玉素甫·艾克木乐呵呵地说,合作社发展壮大,不仅能提供就业岗位,还能带着大家共同致富。
目前,和静县发林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年产值610万元,社员户均年增收1.2万元,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吸纳30名村民稳定就业,季节性用工136人。在该合作社的带动下,小甘草成村民“致富草”。
“下一步,我们将由初加工逐步转向精深加工,丰富产品种类,持续扩大甘草种植经济效益,不断激发产业活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陈文杰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