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在博湖县塔温觉肯乡灵峰家庭农场“暗管排盐”综合改良重度盐碱地示范田,收割机正在采收玉米。本报特约记者 郭玉顺 摄
本报博湖10月13日讯 (记者 赵倩 特约记者 郭玉顺) 10日,在博湖县塔温觉肯乡灵峰家庭农场“暗管排盐”综合改良重度盐碱地示范田,火红的辣椒挂满枝头,金色的玉米地里机声隆隆,一派丰收景象。
当日,记者从自治州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新疆绿洲节水抑盐灌排协同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博湖县示范区现场获悉,巴州“暗管排盐”盐碱地综合改良技术试验取得成功,为盐碱地改良提供了技术示范,发挥了引领作用。
“新疆绿洲节水抑盐灌排协同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与应用”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该项目在南北疆选择了4个具有典型盐碱地特点的核心示范区组织实施。博湖县示范区代表了靠近水源、河流下游和超量灌溉后地下水位抬升导致耕地盐碱化的类型,极具治理模式探索的代表性,因此成为该项目核心示范区之一。
“暗管排盐”技术作为一种盐碱地改良技术,主要应用于农田地下水位较高区域(一般距离地面小于1.8米),依据“盐随水来,盐随水走”的水盐运动规律,将排水管埋置于地表以下1至2米深度,结合灌溉淋洗,排走土壤表层盐分,达到改良盐碱地的作用,还能防止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发生次生盐渍化,从而改良盐碱土壤,提高土地资源利用,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此外,暗管可以替代田间原有的农排,可耕种土地面积增加了5%~10%,经济收益有望提升。
新疆农科院研究员马晓鹏介绍,博湖县示范区应用“暗管排盐”盐碱地综合改良技术后,不仅使示范区耕层土壤含盐量降低,而且使作物播种期提前近一个月。今年示范区种植情况良好,以前只能种植油葵等耐盐碱的短生育期作物,今年就可以种植玉米、辣椒等生育期较长的作物,并有望取得较好产量。
据悉,博湖县示范区2023年3月完成农场周边浅层地下水观测井的布设,4月完成400亩“暗管排盐”核心示范区的建设,设定盐碱改良示范区1000亩。该示范区2023年油葵亩产(湿产)达216.53公斤,相对照未铺设暗管区实现亩增产87.47公斤,增产67.78%。同时,示范区盐分由原来平均19%下降到9%左右,解决了春季农田湿度大、正常播种季无法播种的问题,种植作物从油葵等短生育期作物扩展到辣椒、玉米等生育期较长的作物。
巴州农技推广中心土肥站站长王金国表示,巴州盐碱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约七成,极大制约全州农业生产发展。新疆农业科学院在博湖县开展“暗管排盐”盐碱地综合治理,为巴州盐碱地综合利用探索总结好做法、好经验的同时,也为今后盐碱地综合利用树立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