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富强 通讯员 孙朝刚
在新时代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中,焉耆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各级人大代表扎根基层,广泛联系、服务群众,倾听民声、为民解忧,汇聚民智、为民造福,生动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从“闹心路”到“幸福路”
倾听民声为民生
2024年9月,四十里城子镇巴开来村二组、三组之间一条3.2公里长的柏油路正式通车,结束了该村“走路土淹鞋、刮风尘土飞、下雨泥巴溅”的历史。这条面貌焕然一新的道路,不仅改善了该村的交通条件,也为村民出行、农产品运输、学生上学提供了更安全、便捷的保障,成为当地群众口中的“幸福路”“振兴路”。
“以前这条路太烂,导致大家下雨天没法出门。现在路修好了,无论骑车还是走路都很方便。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们心里都特别高兴。”村民徐海感慨道。
这条道路得以成功改建,离不开人大代表的积极推动。此前,因年久失修,道路破损严重,不仅影响交通安全,也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加之村庄规划变化、沿线拆迁、乡村财力制约等原因,道路改建成为群众的“心病”。每次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代表接待日”活动,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就是“何时能修路”。
针对群众诉求,自治州人大代表阿·娜仁花积极行动,多次与其他驻站代表通过实地考察、开会研究,推动问题解决。2024年,四十里城子镇将“巴开来村村民小组道路改造硬化”纳入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并于当年6月启动道路修缮工程。阿·娜仁花等人大代表全程监督项目实施,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当村民们为“幸福路”点赞时,心中就涌起“代表在身边”的踏实感。
从“烦心事”到“笑开颜”
小夜市带来烟火气
2024年5月,北大渠乡人大代表艾合买提·买合木提在北渠村走访调研时,多次接到群众反映:村里农产品滞销、富余劳动力就业难。大家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人大代表的信任和期待。
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就是人大代表履职关注的重点。接到群众诉求后,北大渠乡人大迅速派出工作人员前往北渠村进行实地调研,并与乡政府、村“两委”一起出谋划策,通过精准“把脉”该村经济发展的堵点难点,开出解决“良方”。
经各方协商,北渠村利用闲置土地,于一个月后建起3000余平方米的夜市。每当夕阳西沉,北渠村夜市便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段。摆放有序、干净整洁的摊点,各式各样的美食,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熙熙攘攘的人流,汇聚成浓浓的乡村烟火气,村民们的幸福指数在欢声笑语中不断攀升。在这片热热闹闹、生机盎然的烟火气背后,离不开人大代表的担当作为。
“作为基层人大代表,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更好地为他们表达诉求,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北大渠乡人大代表罗江说。
从“购药难”到“基层药柜”
化解百姓“千千结”
村卫生室是保障群众健康的最前线。2024年6月20日,北大渠乡八家户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集中接待日活动。一位老人家向负责接待的焉耆县人大代表兰林科讲述了一件烦心事:自己患有高血压,常用的药在村卫生室没有货,只有到县城的医院才能买到。但她因腿脚不便,去县城比较困难,希望村卫生室能备一些常用药。
兰林科认真记录下这位老人家的诉求,随后对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药品供应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村卫生室确实存在部分药品供应不足的问题。
兰林科联合两名驻站人大代表,向县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解决村级医疗机构药品种类不足”的建议,得到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迅速行动,对北大渠乡各村卫生室药品进行盘点、摸底。针对药品种类、数量较少的村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进行统一调配,在保证村卫生室药品种类达到80余种的基础上,根据群众需求实行动态调剂,使群众用药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以前没药吃的情况常常发生,影响了治疗效果。现在到村卫生室拿药很方便,后续治疗也有了保障。”该村一名糖尿病患者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老百姓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兰林科表示,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要用实际行动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多观察、多走访,多收集群众诉求,积极回应群众所期所愿。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焉耆县各级人大代表始终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将工作聚焦于一件件汇聚民心、普惠民生的“关键小事”,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扎根基层,书写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