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承波:

扎根边疆十四载 为新疆棉种铸“芯”

巴音郭楞日报 2025年04月15日

  2023年6月17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献龙和中国农业大学华金平教授考察新疆晶华种业有限公司良种繁育基地,江承波(右一)向他们介绍棉种繁育相关情况。 图片由新疆晶华种业有限公司提供

  □本报记者 张效红    

  4月10日,库尔勒上库高新区综合园新疆晶华种业有限公司里一片忙碌的景象。面对记者,该公司董事长江承波说:“从2008年扎根新疆起,我们股东没分过一分钱红利,所有利润都‘砸’进了科研和团队里。”

  这家科技型棉种企业,用14年时间交出了亮眼答卷:2个国审品种、2个省审品种,10个新品系正在区试,还首创棉种加工废弃物制有机肥技术,让困扰行业的“酸绒污染”变成了农田里的“金肥料”。

  谈及创业初期的抉择,江承波坦言:“疆外品种在新疆‘水土不服’,老棉田抗病性差、生育期长、品质跟不上。看着农民发愁,我们坐不住。”

  从2012年起,该公司科研投入逐年递增,近两年每年超过1000万元,占销售额15%以上。“别人说我们‘不惜血本’,可种子研发是‘十年磨一剑’,没有持续投入哪来好品种?现在我们积累了上万份种质资源,预计今年还有2个品种通过国审、5个品种进入生产试验,有望明年通过审定。”

  新疆的烈日与风沙,曾让不少外来人才却步。但该公司的办公室里,挂着一排老员工的合影——从2008年至今,许多人跟着公司从初创走到如今的中亚布局。

  “我们靠三招留人:感情、待遇、事业。”江承波笑道,“夏天田间地头晒脱皮,冬天实验室熬通宵,没有情怀留不住人。但光谈情怀不够,我们给骨干配股、建职工宿舍,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现在,我们的品种跟着中巴经济走廊走进南亚,员工说‘种的是棉花,连的是民心’。”

  聊起团队里的年轻人,江承波满是骄傲:“‘90后’技术员廖旋,连续三年蹲点南疆棉田,摸清了多个县市的土壤特性;老专家朱桢明退休后被返聘,带着徒弟把抗虫棉品系做到了‘不打药也能抗虫’。在这儿,大家都知道自己干的是‘让土地生金’的事。”

  当被问及“西部建设需要什么精神”,江承波指了指办公室墙上的标语:“我们公司的精神就8个字——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他解释,做种子就是做农业的“芯片”,没有远大志向,熬不过十年研发周期;没有脚踏实地,扛不住田间地头的风吹日晒。

  “这些年我们拒绝了不少短期盈利的机会,有人说‘买原种就能赚快钱,何必搞研发’,但我们认准了:只有攥紧自己的种子‘芯片’,才能让棉农腰包鼓起来,让新疆棉花更有底气。”

  如今,该公司的营销网络已覆盖新疆12个主产棉区,通过“结网行动”联合轧花厂,带领农民种上产量更高、衣分更高、品质更优的棉种。

  “农民说‘晶华的种子抗逆性强,盐碱地也能结棉桃’,这比拿什么奖都高兴。”江承波说,“下一步,我们要在中亚建试验站,把中国棉种技术带到‘一带一路’沿线,让更多人用上‘中国芯’。”

  采访结束时,江承波感慨:“新疆的土地很辽阔,也很‘实在’,你付出的多,它回报的更多。”从攻克环保难题到育出高产良种,从扎根边疆到布局国际市场,新疆晶华种业有限公司用十四年的光阴,生动诠释了“西部精神”。那是一群怀揣初心的人,将梦想深埋进土地,用汗水浇灌出希望。就像棉田里即将绽放的棉桃,朴实无华,却饱含着对丰收的无限渴望,也预示着新疆棉花产业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