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握高质量发展画笔 奋力绘就新疆经济腾飞新篇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疆实践
巴音郭楞日报 2025年06月24日

  □辛正言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持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科学回答了加快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疆深入学习领会、坚定自觉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天山南北呈现经济提质增效、社会和谐稳定、边疆巩固安宁的良好局面。

  多维突破,新疆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2021年新疆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22年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新疆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实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新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面临新机遇,要有新作为”的殷殷嘱托,以更加强烈的政治担当、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更加自觉的改革精神,锚定“五大战略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全面推动经济总量、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实现新突破,展现了新时代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经济发展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效并进”的深层变革。新疆经济总量大步跨越,历史性突破2万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由2021年的15983.6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0534.08亿元,年均增速8.7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经济在“稳”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跃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呈“一降二升三平”态势。三次产业结构由14.7∶37.4∶47.9优化为12.5∶39.6∶47.9,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产业含“新”量提升,高新技术加快转化和利用;能源含“绿”量提高,新能源实现规模化发展;企业含“研”量提增,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大幅增加。总体看,全疆生产供给持续向好,市场需求稳中有升,多项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实现历史性突破,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进中趋优良好态势。

  ——粮食生产实现从“自给自足”到“国家粮仓”的责任进阶。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中国碗”里装了更多“新疆粮”。粮食种植面积从2021年的3557.48万亩增长至4440万亩,增长面积占全国总量的38.6%。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2024年达到466亿斤,单产首次跃居全国第一,新疆成为可调出粮食量最大的产销平衡省份。棉花产业优势凸显,产量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超500万吨,连续3年占全国总量比重超九成,2024年总产568.6万吨、占比达92.2%,形成“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的全球产业格局。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智慧农业、节水农业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从北疆的优质小麦、玉米,到南疆的特色林果、棉花,新疆农产品凭借优良的品质和丰富的种类赢得市场认可,成为新疆的亮丽名片。

  ——工业经济实现从“蓄势待发”到“集群崛起”的能级跨越。以“十大产业集群”为抓手,全力构建具有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能源产业“压舱石”作用凸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能力进一步提升。油气产量当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2024年达6664万吨;原煤产量增速连续四年领跑全国,从2021年的3.21亿吨增长至2024年的5.41亿吨。准东、哈密两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平均单井产能达500万吨/年以上,位居全国第一,年产千万吨级煤矿数量居全国前列,形成“大基地、大矿井、集约化”开发格局。“疆煤外运”量从4387万吨跃升至1.4亿吨,成为全国煤炭供应的战略支点。新疆成为西北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省份,2024年新能源装机达1.048亿千瓦,目前已建成5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疆电外送”连续五年突破千亿千瓦时,点亮全国22个省区市。2025年6月,“疆电外送”第三通道——哈密—重庆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产送电,这是我国建成投运的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外送工程。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成型。棉花和纺织服装全产业链2024年产值突破2200亿元,吸纳就业超100万人,形成从棉花种植到终端消费的完整产业链条;硅基新材料产业延链补链成效显著,工业硅、多晶硅产量居全国第一,成为光伏材料重要生产基地;风电产业实现规模化全链条发展,整机产能连续两年翻番,新能源装备制造集群初具规模。一幅产业兴、动能足、活力旺的工业发展新画卷正在新疆徐徐展开。

  ——基础设施实现从“初具雏形”到“十网畅联”的加速完善。交通网络“大动脉”更趋畅通,启动建设伊犁—阿克苏铁路等重大项目,全疆铁路营运里程达9525.6公里,形成“一主两辅”铁路构架,“钢铁巨龙”在天山南北纵横驰骋;公路里程增至23万公里,高速公路内畅外联,国省干线纵横交错,农村公路进村入户,织就了一张覆盖全疆的交通“蛛网”;机场数量增至27座,航线达595条,25条国际客运航线通达17个国家和地区,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成为中亚航空枢纽,“东西成扇、疆内成网”的航线格局基本形成。水利设施“生命线”加速筑牢,建成水库671座,总库容达201.99亿立方米,洪水利用率达80%,显著改善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信息高速路”全面铺就,建成6.1万个5G基站,实现乡镇以上区域5G网络全覆盖,为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基础支撑。

  ——科技创新实现从“落后追赶”到“行业领跑”的硬核突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稳健运转,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中塔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联合实验室、天山实验室等“国字号”科研平台相继揭牌成立,形成覆盖能源、生物、生态等重点领域的创新策源地。风电、光伏电站系统集成、新材料制备等领域技术国际领先,塔里木油田万米超深钻井刷新亚洲纪录,我国首个业务化运行的卫星激光通信地面站在喀什建成,世界首台10—60兆电子伏质子加速器投入运行。新疆区域创新能力实现“触底反弹”,2024年综合排名跃升3位,成为“西部创新转型的典型”。科技创新为新疆产业升级带来巨大变革,成为最耀眼的“新质基因”。全疆首个智算中心在克拉玛依建成投用,新疆智算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在准东煤田,“煤电+现代煤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煤炭产业格局,实现了“用煤不见煤、产渣不见灰”的绿色转型;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风电、光伏发电短期功率预测准确率达95%以上,为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新疆的高精尖产业,正加速从“小树苗”成长为引领经济增长的“参天大树”。

  ——旅游业实现从“潜力蛰伏”到“火爆出圈”的完美蝶变。旅游热潮席卷全国,随着《我的阿勒泰》热播、央视春晚喀什分会场惊艳亮相、《苹果香》传唱大江南北,新疆的绝美风光、古老传奇、风土人情震撼人心,2024年新疆旅游热度跃居全国第二。旅游数据节节攀升,2024年接待游客3.02亿人次、游客总花费3595.42亿元,比2021年分别增长58.95%、154.08%,逐步实现从“人次增长”到“消费提升”的转型升级。从北疆的喀纳斯湖到南疆的喀什古城,从天山天池的秀丽风光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壮阔无垠,新疆旅游名片越擦越亮,大美新疆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对外开放实现从“内陆腹地”到“亚欧枢纽”的时空重构。进出口额连续3年跨越千亿元台阶,由2021年的1569.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351.1亿元。新疆自贸试验区成功获批并加快建设,2024年新增企业8500余家,进出口额1899.8亿元,以全疆万分之一面积完成全疆43.66%进出口额,成为驱动开放型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中欧(中亚)班列高效运转,线路拓展至23条,覆盖19个国家26个城市,新疆“天山号”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一列列“钢铁驼队”跨越山川、国界,搭建起连接中国与中亚、欧洲的物流通道。

  ——民生福祉实现从“保障底线”到“幸福提质”的内涵演进。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24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7元,各族群众口袋越来越鼓,笑容越来越美。城镇化率提高至60.36%,越来越多的各族农民群众进入城镇,开启全新生活方式。就业形势稳定向好,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48.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33.52万人次,区属高校应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2.18%。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自来水普及率达99%,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3%,生活垃圾处置率达90%,乡村人居环境日新月异。社会保障坚实有力,全面推进15年免费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100%,实现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全覆盖,连续多年实施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工程,建成103个县域医共体,远程诊疗覆盖所有乡镇,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全方位社会保障网络越织越密,“稳稳的幸福”成为新疆民生发展最温暖的底色。

  ——生态建设实现从“荒漠蔓延”到“绿色铺陈”的根本转变。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天山南北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与百姓富相统一的美丽画卷。打好“蓝天保卫战”,以铁腕治污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21年的74.6%提升至2024年的79.7%,重污染天数比例由1%降至0.5%,PM2.5平均浓度从31微克/立方米降至28微克/立方米,“开窗见蓝、推门见绿”成为各族群众的生活常态。开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累计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1720.96万亩,全长3046公里的世界最长环沙漠生态屏障实现合龙,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了“绿围脖”。创新推行光伏治沙、生物治沙等模式,实现“治沙增绿”与“百姓增收”双赢。大力推进煤田火区治理,既保护了煤炭资源安全,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激活“绿色新动能”,将绿色发展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导向,建成158家绿色矿山、培育196家绿色工厂、15家绿色园区和1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以“绿色引擎”驱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边疆新图景正在逐步绘就。

  提纲挈领,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密码

  新征程上新疆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展现蓬勃态势,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关键在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新疆准确抓住并解决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些关键性问题,理顺了经济健康发展的“气”,鼓起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劲”,激发了经济持续繁荣的“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正确轨道。

  ——坚持“稳”与“进”的辩证法,筑牢新疆发展和安全“双底座”。新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首位,加强抓稳定和促发展两方面工作的统筹结合,以稳定确保发展,以发展促进稳定”的重要指示,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坚持依法治疆,深入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时刻绷紧反恐维稳这根弦,坚持警力下沉,依法严打严防“三股势力”,加强社会面整体防控,严防输入性恐袭风险,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机制,全力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新疆社会稳定的红利持续释放,引进区外到位资金由2021年的5429.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355.26亿元,增长72.3%;各类经营主体由214万户增长至259.47万户,增长21.25%。实践充分证明,一个动荡不安的新疆是发展不好的,只有“稳”的根基夯实了,发展“进”的势头才能持续;同样,一个贫穷落后的新疆也不可能实现长治久安,只有“进”的基础雄厚了,社会才能行“稳”致远。(下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