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新 通讯员 姬智明
近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召开。在发布的《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通报》中,焉耆县七个星镇霍拉山村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为乡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擦亮文明底色。
近年来,霍拉山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双向发力,通过强化思想引领、厚植文化根基、创新治理模式,抓实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一幅文明善治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何而来的精神伟力?思想领航
今年以来,霍拉山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阵地,在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上持续用力,常态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宣讲活动。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乡村振兴政策等,组织开展“理论宣讲进乡村”活动80余场次,宣传教育群众3500余人次。
通过村民自荐、小组推荐、民主评议等方式,评选出“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庭院”“十星级文明户”等81人户,持续带动更多身边人提升文明意识。建立“红黑榜”制度,对环境卫生整洁、邻里和睦的家庭进行表扬,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督促村民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助力良好村风民风的形成。
组建霍拉山村“石榴籽”文艺小分队,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各类文艺节目46个,举办群众村晚、我们唱起来、优秀国产电影放映、全民阅读、科普大篷车等各类文化活动22场次,持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将村民的心紧紧凝聚在村党组织周围。
从何而来的内生动力?产业之兴
2010年以前的霍拉山村还是大山深处的贫困村,随着旅游兴村的阔步实施,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全国文明村,更享有“丝路古村”的美誉。行走在霍拉山村,屋舍整齐美观、广场错落有致、街道宽敞清洁、小渠流水潺潺,人们被这里的独特魅力所吸引,纷至沓来。
多年来,霍拉山村深入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做深做足“传承弘扬”和“活化利用”两篇文章,引入霍拉山旅游公司和琨宝集团,投资2亿元开发旅游业。依托七个星佛寺遗址、葡萄酒文化、霍拉山自然风景等独特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各点位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串点、连线、成面的思路,完善各点位及沿线旅游空间布局,打造生态康养、文创休闲、夜游度假的旅游环线,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让旅游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为了加速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霍拉山村党支部推行“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对具有人文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修护和再利用,办起“古村农家乐”6家、“丝路”民宿10家。流转1300亩土地开展富硒白杏、红枣、水蜜桃特色林果规模化种植,打造出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特色采摘园。举办“杏花节”“古村推介会”等“民俗表演+美食体验”活动,九碗三行子、红柳烤肉、焖子、粉汤、油炸糕、糖粽子等特色美食充分满足游客味蕾。
2018年霍拉山丝路古村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9年霍拉山村以独特的魅力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4年入选国家级精品线路,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5000余人,实现从自治区级山区贫困村到自治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蝶变。
从何而来的自治引力?家园共治
霍拉山村认真落实村党组织领导下进行“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让村民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来。近年来,通过民主决策解决路灯安装、环境卫生整治等民生问题15件,及时化解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等矛盾38起,调解成功率达98.6%。充分调动起了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组织村民代表共同修订村规民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文化传承等内容纳入其中,形成勤俭持家、守望相助、厚德载物的行为规范。在村街头巷尾、文化广场、民房院墙绘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文化墙42幅,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价值观熏陶。
组建由党员干部、身边的榜样、热心群众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围绕关爱老人、政策宣传、普法教育等内容,开展志愿服务45场次,惠及群众2200余人次,群众满意率99.3%,让文明新风引领基层治理在乡村落地生根。
展望未来,霍拉山村将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进一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以文明为笔、以实干为墨,努力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