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2023年06月12日

共同吹响共建“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的号角

“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科技合作圆桌会议。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荒漠化防治联盟(ANSO-ACD)成立。 本版图片均由州科协提供

  □本报记者 周海霞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6月10日,美丽的巴州迎来了一场盛会——第三届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暨第二届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在库尔勒市巴音郭楞宾馆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泛非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主办,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学会、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国家科技部“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建设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承办,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荒漠化防治联盟、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生态互联互惠协同创新中心协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作为支持单位参加了本次会议。来自中国、埃塞俄比亚、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尼日尔、马里、乍得、塞内加尔、布基纳法索、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蒙古、伊朗14个国家的180余位荒漠化防治领域国立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和相关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积极落实“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

  绿色“一带一路”是“中国理念、世界共享”的重要载体。推动“一带一路”沿线荒漠化防治的科学认知、技术分享及能力提升,分享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实践,也是服务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此次盛会是为进一步践行国家“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倡议,助力“中国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纪念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而召开的。会议旨在分享中国成熟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模式与成功经验,推进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更好落实“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主席邓铭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二级巡视员闫光锋、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科学技术项目官员贾晓霞、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亚非处处长龚海华、埃塞俄比亚灌溉和低地地区发展部副部长ENDRIASGETA BELDEDA、泛非绿色长城机构秘书处主管SANOUMARECELIN、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二级巡视员阿勒泰·塔依巴扎尔、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元明……百余位专家学者群英荟萃,共商荒漠化防治良计,共同吹响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的号角。

  邓铭江说,荒漠化是因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土地退化的总称,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态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现有荒漠化沙化土地45亿亩,影响4亿多人口生产生活。

  本世纪以来,以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为标志的一系列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实施,新疆各族人民和科技工作者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广泛参与防沙治沙事业,形成了强大合力,研发形成了一系列荒漠化防治技术模式。近年来,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化土地扩展持续减缓、植被状况进一步改善、沙尘天气持续减少,也成功建成了一批重点治沙工程,不仅显著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而且有效支撑了交通要道的安全运行。2022年成功实现了荒漠化及沙化土地面积的双缩减,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巴州模式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以“荒漠生态,绿色长城”为主题,隆重纪念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就是在丝路绿色发展倡议下,联合“一带一路”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力量,旨在分享中国成熟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模式与成功经验,推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本次论坛以技术交流、成果展示为媒介,持续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全球干旱、半干旱区域的荒漠化及土地退化问题,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和2040年全球退化土地减少50%的目标及“荒漠造福人类”的承诺作出积极贡献。

  州党委副书记李广义在致辞中说,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和“三北”工程建设,多次实地考察防沙治沙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为我们统筹推进沙漠化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巴州总人口161.4万人,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巴州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大约占全州行政面积的27%。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荒漠化防治为己任,深入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加快“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有效治理沙化土地 430万亩,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逐步走向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巴州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第三届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暨第二届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在巴州举办,为巴州学习全国、全世界的先进经验搭建了重要平台,必将对巴州加强荒漠化治理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巴州将以此次论坛和培训班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坚决打好防沙治沙攻坚战,为推动荒漠化综合治理作出巴州样板、展现巴州贡献。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共承担了30多个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项目,在中亚、西亚和非洲建立了多个联合研究中心和野外监测研究站。作为非盟主导的“非洲绿色长城”计划的唯一技术支持单位,研究所还与有关方面携手,积极应对萨赫勒-撒哈拉地区荒漠化问题。多年来,该所举办了20多个国际会议和培训班,招收培养留学生110余人,有力提升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防治能力,实现了中国荒漠化防治技术的国际引领。

  当天,在会议上,各位专家学者们抒发真知灼见,共同为“一带一路”荒漠化防治献计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邓铭江、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永东分别作了《低碳绿色流域构建与大尺度生态调度》《生态系统恢复的关联方法、作用、影响和启示》《中国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研究基础与合作建议》的主旨报告。专家们的声音在话筒中传开,与会人员们的思路在聆听中被启发。

  “绿色长城建设的挑战与应对”“气候变化对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恢复”“全球治理工作:综合应对荒漠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的挑战,促进萨赫勒-撒哈拉土地的弹性开发”“埃塞俄比亚低地防治荒漠化的先进系统和战略”“可装备化刷状草方格研发进展”“绿色长城与可持续发展”“干旱荒漠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大数据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在线工具”“抗逆植物,荒漠生态——节能铁汉在行动”“生物降解沙障绿色治沙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新型地埋式渗灌技术研发及其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应用”“荒漠化防治的社会组织参与”“基于‘树葆’的荒漠造林技术”“基于多羟基物质的新型固沙抑尘剂的研究及推广应用”“SPF高性能喷播技术在沙漠化环境复绿的应用”“光伏水生态之路从这里开始”……28位中外科技人员、企业代表,分别从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及产品应用等各个环节,为参会代表们带来了荒漠化防治领域的“饕餮盛宴”……

  科技在这里汇聚,智慧在这里碰撞,治理荒漠、造福人类的共同目标让专家们在这里相聚、交流、提升。会议的召开进一步凝聚了“一带一路”国家科研工作者对丝路绿色发展共识,进一步充分展示中国荒漠化防治技术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防治荒漠化的认识与关注,推动中国荒漠化防治技术与成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用,以实际行动践行丝路绿色发展倡议。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巴音郭楞日报社©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 65-0015| 邮发代号:57-45| 投稿平台:xjbygl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