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2024年06月22日

“田保姆”下地 农户当上“甩手掌柜”

  □本报记者 薛云少    

  盛夏时节,万物荣华。

  6月12日,在焉耆县北大渠乡北大渠村一处600亩加工番茄地里,郁郁葱葱的番茄长势正旺,累累硕果挂满了枝头……

  “现在正是番茄的膨果期,要加强田间管理,提醒农户不能掉以轻心,让今年的产量再上一个台阶。”田地间,巴州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室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曾卫东和新疆嘉盛农拓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彬边走边看,细心地记录着番茄生长数据……

  这边田地里,曾卫东和刘彬忙得正欢,那边地头的凉棚下,农户张晓林却悠闲地喝着茶:“如今,我把地交给‘田保姆’,从种到收都不用咱操心。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技术员都会提醒我。”谈到“田保姆”,他开心得合不拢嘴。

  张晓林口中的“田保姆”,是一种形象称呼,是巴州农业农村部门在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的大胆探索。说白了,就是让农户把土地托管给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由公司统一规划、统一服务,提高种植、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让农户种地越来越轻松,当上“甩手掌柜”。

  近年来,巴州农科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技研究和推广服务,为巴州农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该院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通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深度合作,形成了“平台搭建+项目落地+成果转化”的可行模式,让农科院科学研究、项目实施、成果转化直面生产一线,做到更加便利、有效。据了解,目前,巴州已有五家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与巴州农科院达成科技实验推广合作协议。

  曾卫东说:“在张晓林的番茄地里,我们就依托新疆嘉盛农拓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了15亩的自治区‘天山英才’项目,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在不同水肥及田间管理条件下,4个地块的番茄生长情况,最终将最好的试验结果加以总结、形成经验、得以推广,助力农户增产增收。”

  给农户当“田保姆”,为科研部门提供试验田,这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又有什么好处呢?

  刘彬满脸笑容地作出解释:“我们主要依据服务协议,对产量超出部分收取服务费。比如这块地,协议产量为每亩9吨至10吨,如达到10吨至11吨,每亩收取服务费50元……以此类推。提供试验田带来的好处就更不用说了,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这些农业专家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种植模式,他们的项目成果与我们、农户共享,‘一举三赢’。”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巴音郭楞日报社©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 65-0015| 邮发代号:57-45| 投稿平台:xjbygl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