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2024年10月31日

护林治沙十九载 换得沙漠变绿洲

——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帕提古丽・亚森

  □本报记者 张晨    

  “每当想起去北京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情景,我激动万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各族儿女的关怀,对新疆的厚爱。”谈起受到表彰的感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巴州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职工帕提古丽·亚森激动地说。

  帕提古丽出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且末县。且末县沙漠面积达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县行政面积的38.4%,是全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从小目睹家乡常年遭受风沙侵害,帕提古丽便立志要为治理沙漠、改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23岁那年,在父亲的鼓励下,她毅然放弃了舒适的办公室工作,投身到艰苦的治沙事业中,成为且末县第一批女治沙员,这一干就是19年。

  一把铁锹一把镰、一块馕饼一壶水是每天的必备,爬沙山、穿沙窝、割芦苇、做方格、种绿植,她用辛勤的汗水换来车尔臣河以东沙漠新的绿色,由点及面,渐成气候。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使她皮肤黝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黑玫瑰”。

  在全身心投入防沙治沙工作的同时,她还通过交流经验、分享技术、手教面带,积极带动身边各族群众参与治沙。他们同吃一锅饭、共植团结林,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各族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写照。

  2021年,山东小伙荣新宇通过网络直播了解到帕提古丽的先进事迹后,被她默默无闻在沙海奉献青春的精神所感动,义无反顾地从山东淄博赶来,加入且末治沙志愿者队伍。

  得知从山东来了一位同事,担心他生活工作不习惯,帕提古丽第一时间前去看望,送去自己做的家常饭菜、防晒护肤用品,详细讲解工作难点。荣新宇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很快便适应了当地的工作生活。

  “他不远千里来到这里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就是一家人!”帕提古丽说。在治沙一线,帕提古丽积极与同事交流学习,共同探讨治沙技术,取长补短,一起进步。在生活中,她还经常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同时,坚持将沙漠生态治理和发展沙产业结合起来,手把手地指导林区企业做好林木日常管护以及肉苁蓉、中草药、板蓝根的种植,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且末县是一个多民族互嵌、兵地油地互嵌的聚居区,帕提古丽深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23年起,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在县林草系统承担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培训授课任务。

  结合工作实际,帕提古丽针对性安排教学内容,通过领读带读、互动问答等方式,引领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在她的带动下,已有12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基层护林员运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成为工作和生活中的常态。

  工作之余,帕提古丽还“变身”草根宣讲员。在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学校企业,处处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她将身边人、身边事融入宣讲内容中,深入基层一线,用“草根语言”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接地气的故事引领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会把这份荣誉转化为工作动力,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宣传好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全县各族群众一道,持续做好防沙治沙、造林绿化工作,让更多的沙漠披上绿装,让家乡的风沙再小一点,环境再好一点。”帕提古丽坚定地说。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巴音郭楞日报社©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 65-0015| 邮发代号:57-45| 投稿平台:xjbygl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