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社会 2024年12月31日

文企联谊赏读中华诗词

  12月27日,参加联谊会的学员朗诵自己即兴创作的诗作。

  本报记者 邹焰忠 摄


  本报库尔勒12月30日讯(记者 邹焰忠) “窗前巧剪迎元旦,带雪春花报早春……”27日,从新疆新生代石油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生代)的党群活动室里,传出了中华诗词的诵读声。

  窗外寒风袭人,屋里暧意融融。

  库尔勒市文化活动中心文学班与新生代联合举办赏析、诵读中华诗词迎春联谊会,这是其中一个感人暖心场景。

  新生代是一家服务塔里木油田开发与生产的高科技企业,以科技创新和装备研发为主,现已拥有13项专利。文学班则是一个以中华诗词教学、传承和创作的团队,学员的部分作品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中华诗词与产业同频共振,让产业有了情怀,产业为诗词创作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动能。

  新生代党支部书记杨海红的即兴发言、学员陈忠民的朗诵、胡海华的一曲《红梅赞》、廖莹洁的军装舞,中华诗词的点评与鉴赏,以及即兴创作,让联谊会成了连心交流会。

  联谊会在众人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圆满收官。

     >>短评

     风物长宜放眼量

  □本报记者 邹焰忠  

  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让梦想牵手现实。

  中华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与科技、产业牵手,能产生令人刮目的“化学反应”。梦想为科技创新点亮星空,科技与产业则能让梦想变现。

  从夸父逐日到嫦娥奔月,已从昔日的梦想,遥不可及的神话变成了现实。相信,一日千里的高铁定能让夸父羡慕不已。

  神话本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中华诗词的方式生动凝练地呈现,能为科技与产业发展赋予智与志。科技与产业在反哺中,又注入了接续创新的动能。

  这二者的结合和“双向奔赴”,让发展更有质量和情怀,也更有远见。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巴音郭楞日报社©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 65-0015| 邮发代号:57-45| 投稿平台:xjbygl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