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2025年08月27日

石榴花开映法红 智慧交融绽新芒

——记河北省援疆法官、库尔勒市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闫飞

  闫飞(右)和库尔勒市人民法院法官讨论案情。通讯员 穆耶赛尔 摄

  □本报记者 廖军    

  在库尔勒市人民法院办公区,有一盏灯总是很晚才熄灭,那就是民一庭副庭长、审判员闫飞办公室的灯。

  跨越3000余公里,从燕赵大地到天山南麓。今年4月,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一级法官闫飞来到库尔勒市人民法院,开启柔性援疆工作。

  化身“调解能手”,让矛盾双方握手言和;发挥“传帮带”作用,打造带不走的队伍……现任库尔勒市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审判员的闫飞,让法治之花在孔雀河畔盛开。

  互学互鉴士气扬

  初到库尔勒市人民法院,领导和同事们的热情欢迎与亲切关怀,让闫飞感觉“像回家一样”,快速消融了距离感和陌生感。通过法官见面会、庭务会、专题会,闫飞逐渐了解和掌握了库尔勒市人民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现状,同时也明确了今后自己的重点目标任务,就是帮助受援法院清理化解积案。

  “民一庭负责的案件数量多、类型杂、难度大,很多都是我没有接触和审理过的,如农村土地承包合同、香梨棉花等农产品及化肥饲料买卖合同、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合同纠纷等,这对我来说是另一种挑战。”闫飞说。但她勇于接受挑战,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使自己的素质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在民一庭,闫飞重点对接庭内办案任务较重的古丽孜热·亚森和切曼古力·买买提两名法官。“我们互学互助,通过法答网、人民法院案例库、人民法院大讲堂等资源,提高类案检索、智能服务等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案件审判质效。”闫飞说。

  五个月来,闫飞始终秉持“冀疆同心”的信念,一边发挥自身优势,一边从受援法院同事们身上学习先进的办案经验和做法,共同将司法为民的维度向纵深拓展,让“依法治疆”落到实处。

  三姝合力解纷争

  “这起案件我们要去一趟事故现场,看看实际情况。”“闫庭长,我们想到一块去了。”两个月前,库尔勒市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纠纷案件,闫飞在翻阅案卷时了解到基本案情后,决定和古丽孜热去勘查事故现场。

  听说法官要来,案件双方当事人都来到了现场。但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现场气氛很是紧张。“你们不要着急,今天我们就是专门来了解情况的,这是河北法院来的援疆干部闫飞法官,她就是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在古丽孜热的劝说下,双方情绪均有所缓解。

  随后,大家带着闫飞和古丽孜热前往事发地点。“我和古丽孜热对事故现场进行仔细观察后,分头对双方人员进行了调查询问。我们共同协作办好了这个案子。”闫飞说。

  截至目前,闫飞与古丽孜热、切曼古丽已共同办理案件100余件。

  续写冀疆法情长

  “来疆为什么?在疆做什么?离疆留什么?”这是闫飞每日必自省的问题。从每日沉浸在卷宗案牍中熬夜加班的身影,从多方沟通积极开展调解工作的话语,从抽丝剥茧逐帧分析每个案情的严肃表情,从专业法官会议上研究各个疑难复杂问题的纠问与探索……闫飞都对援疆工作做着最好的诠释和回答。

  不知不觉中,闫飞的援疆进程已有五个月。她带着燕赵儿女的务实精神,用真抓实干将河北法院优秀的司法审判作风传递到边疆;践行法治梦想,将法治的宏大叙事在受援法院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乡音”,让司法正义真正看得见、听得懂、信得过。

  援疆工作还在继续,闫飞将与库尔勒市人民法院的同事们一起,讲好新时代援疆司法故事,续写两地法院一家亲的和谐乐章。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巴音郭楞日报社©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 65-0015| 邮发代号:57-45| 投稿平台:xjbygl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