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杨延才 通讯员 肖佳乐
巴州政协、巴州审计局、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巴州分公司、和静县哈尔莫敦镇驻哈尔莫敦村工作队指导村“两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开展“点线面体”工作法,组织引导党员中心户上联村党组织下联一线群众,带动提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不断将基层末梢变治理前哨,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基层,让群众增添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积极主动投身乡村振兴建设。
点线结合,全天候全方位联系群众
建立“点线面体”全天候全方位联系发动群众机制,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基础性、长远性工作。重在“点”上扎根、“线”上铺开、双向互动,形成“村党总支(书记)抓村‘两委’(党员干部)、党员干部抓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抓群众、群众积极逆向反馈”的良好氛围。
主要表现在三个点、三条线上。第一,村党总支(党支部)是点,村“两委”即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是线。作为“领头雁”,村党总支(书记)立足基层、立足支部、立足党员、立足群众,责任在心、担当在肩,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善于筹谋,频频在“点”上发力:实时与党员干部进行点对点个性化贴心交流经验、交代工作,点到线面上统一安排部署任务。第二,党员干部作为村组织的关键“点”,面对中心户这条线,参照村党总支书记点抓线的做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网格内的党员中心户联系,全方位发动党员中心户找准政策宣传、民情收集、矛盾调解的关键点,承上启下、以身作则引领党员和群众。第三,党员中心户是点,所联系的群众是线。按照“居住相邻、便于联系”原则,每名党员精准联系服务10-15户群众,编织“前沿联系服务网络”。党员中心户生活在群众中,全天候与群众互信、互动,一言一行中直接影响、带动群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团结,形成“一点(党员干部)带一线(10-15户群众)、一线带一片(辐射到附近群众)、一片带整体(所有群众)”效应。
三个点三条线,从面上把党员中心户参与乡村治理工作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从党总支到群众的五级机制,每一级都有明确职责与衔接流程,多级覆盖、多渠道融合。全村72名党员重点联系204户群众,全覆盖554户群众,形成群策群力格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积极发挥党员中心户作用,带头宣讲政策、美化环境、履行义务、为民办事、遵纪守法,推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切实为居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处理矛盾纠纷,治理能力提升到户到人,“点”上花开不断,亮点纷呈。多点联动中,带动群情激昂、主动参与村内事务、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村党总支将闻名全国的植树模范付志周旧居房屋改造为道德模范馆,通过“主题党日+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干部+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普通农户”等形式,带动农牧民前往观摩学习,辐射带动450余名群众参与到植树防风治沙中。
层层传导责任,从“面”上织密责任网
注重常态化深入一线发动群众,立足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和小事帮办、解决困难,随时随地和一线群众打成一片,取得群众信任,获得群众信息反馈,形成“党组织(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干部(网格)—党员中心户—普通群众—党员干部(党组织)”闭环,将党员中心户打造成为传递政策法规的直通车、收集民情民意的信息站,实现群众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作为”,妥善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各项工作都朝着有利于实现总目标来推进。今年以来,以党员中心户为联系点,党员干部在田间地头、农牧民家中随机开展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28场,覆盖农牧民群众610余人次。
党员和中心户一起参与网格化服务,围绕“问题发现”和“群众参与”两大核心,促进社会问题早识别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实现了社会治理从“处置问题”向“发现问题”、从“事后执法”向“前端管理”、从“应急处置”向“常态治理”的转变。发动群众层层传导责任过程中,着重发挥党组织、党员干部、党员中心户这些“点”的辐射效应,在群众工作层面上,重点推动党员中心户这个“点”,与三条“线”自下而上,善于让党员中心户做主角,彰显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由表及里形成合力,让党员中心户成为新思想“宣讲站”、民情民意“收集站”、基层治理“协管站”、为民排忧“服务站”。
推动党员中心户担任“政策法规宣传员”“党建工作组织员”“纾难解困战斗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等角色,善于抓点议事“当日传、当日接”,“周推进、周反馈”汇总问题,协调各方做到“快落地、见实效”,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立体闭环,直接推动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前两年,群众对养老和医疗保障政策理解不到位,参保不积极。村“两委”梳理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核心政策要点,让村民们听得懂、看得懂,开展“村‘两委’汇总梳理政策+面上发放宣传材料+党员中心户点到点宣传”的活动,通过入户走访、邻里闲聊等方式,广而告之,不少持观望态度的群众完成了参保手续。这一举措中,村“两委”作为政策解读的“点”,通过党员中心户这条“线”将政策传递到每家每户,在全村形成政策知晓的“面”,最终融入基层治理的“体”系,让惠民政策真正走进群众心里,筑牢民生保障的坚实基础。
服务造福群众,凝聚起党群同心的强大合力
牢固树立为民服务造福的正确政绩观,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中心户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从组织推动党员中心户这个点发力,带动群众这条线跟进,到畅通党群联系,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党组织威信树得更牢,把人心聚得更紧。
点上发力,将党旗插在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从群众中来,更容易与群众共情,他们用心用力用情了解群众困难,设身处地出主意想办法报信息,成为责任落地的“一线载体”。群众困难无时不有,组织定点帮助无时不在。党组织和党员中心户与农牧民群众保持全方位联系,群众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群众找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找党员找组织,交流面对面、服务心贴心。干群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偶遇了就站下来、坐下来推心置腹聊两句,家长里短中说说心里话,做到对群众状况无所不知、心声无所不晓。村民付喜梅,因院中榆树长期无法浇水,出现干枯生虫的情况,打算采伐后重新种植,找到了村支委贠启明。贠启明将这一情况上报村党总支。通过实地查看,在确认符合条件后,积极与多方沟通协调,顺利完成采伐重新种植。这一事例中,党员中心户这个“点”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通过村党总支这条“线”联动各方资源,在服务群众的“面”上形成合力,最终融入基层治理的“体”系中,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和治理效能的提升。
坚持事由民议、效由民评,把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当成“议事厅”,随时随地、因陋就简召开议事会,协商解决群众诉求。党组织变领导为引导,变命令为协商,变管控为服务,对议事会进行汇总,每月搭建召开“党员干部牵头、群众出题、组织解题”的互动平台会,群众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村组织梳理好问题,对症下药,迅速处理问题,并跟踪问效。不能立竿见影解决的问题,则由党员干部联系党员中心户适时跟进,直到群众满意为止。这样一来,“面”上的每一项群众诉求,都能沿着清晰的责任链条推进,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干群亲密无间,一起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有序参与村事务,形成从自治、法治、德治到善治的良性循环。今年以来,哈尔莫敦村为民排忧解决问题28个,排查化解14起矛盾纠纷,其中13起在田间地头、村民院落就地解决,化解率达100%。同时,高效办理2件信访待办事项,息诉罢访率100%;采用“政策宣讲+现场答疑+需求收集”的模式,帮助农民明晰政策补贴,有效提升群众在二轮土地延包工作中对政策的知晓率和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