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轮台9月8日讯 (记者 廖军 通讯员 李泽龙) “终于拿到这笔钱了,真的非常感谢你们。”5日,身患尿毒症的谢某收到被拖欠的61200元工资后哽咽道。轮台县人民法院通过第三方租赁费代偿的创新方式,为这起陷入僵局的涉民生执行案件按下“重启键”。
谢某曾是新疆某沥青有限公司职工,在该公司工作长达10年,却遭遇公司拖欠2023年1至8月工资共计61200元。多次讨薪无果后,谢某向轮台县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并胜诉。2024年初,手持生效裁决书的他满怀希望向轮台县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却迎来更严峻的现实,执行法官通过“五查九看”财产筛查(覆盖银行、房产、税务等全维度),确认该公司无可供执行财产,案件被迫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目前远在贵州老家的谢某已因尿毒症陷入医疗困境:每周三次透析、每月需数千元药费,家庭负债累累。他在电话中向法官倾诉:“这是我的续命钱啊。”
轮台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尹建海得知情况后,立即启动涉民生案件优先处置机制,多次联系被执行人新疆某沥青有限公司。最终,在法院执行局的牵头下,新疆某沥青有限公司与第三人新疆某工贸有限公司进行了租赁协商,被执行人新疆某沥青有限公司将现有的厂房、设备、附属设施等出租给第三人新疆某工贸有限公司,仅用了三天,租赁费就已付至轮台县人民法院执行账户,执行法官当天就将61200元案款支付至谢某账户。
谢某的手机短信提示钱已到账时,轮台县人民法院执行专用微信上收到了谢某的感谢话语,执行局的电话也再次响起:“尹局长,我的透析能继续做了。”谢某激动地表示要送锦旗,被尹建海婉拒:“治病要紧!”
轮台县人民法院将本案中第三方租赁费代偿的成功实践提炼为“隐性财产线索执行机制”,通过建立“救命钱”优先发放通道及企业履约能力再生机制等举措,让司法正义“不迟到”,努力照亮每一个困境中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