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2024年10月16日

>>时评

对症下药的改革才能取得实效

  □本报记者 苗向光    

  看病难、看病贵,是群众对医疗领域反映最大的问题。影响看病难、看病贵的因素有很多,但因采购过程中的各自为政和流通环节多而带来的药品和耗材价格虚高,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为此,国家从201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以公开招标、集中带量采购、国家医保谈判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这些改革因为抓住了主要矛盾、牵住了“牛鼻子”,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21年,国家和部分省份开始进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当时涉及冠状动脉(心脏)支架、留置针、人工晶体、补片、吻合器、医用胶片等耗材。其中仅心脏支架一项医用耗材,均价从1.3万元左右下降到700元左右。

  截至今年8月,我区共落地实施集采药品32批1083种、医用耗材24批50种,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累计节省医药费用256.6亿元。同时,我区加快“南北中”区域联盟集中采购步伐。今年,“中部联盟”已完成首轮区域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涉及13个药品品种,中选结果扩大至全疆医疗机构执行,平均降幅均超50%。(内容详见2024年10月9日《巴音郭楞日报》第八版《我区药品耗材集采累计节省医药费逾256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

  问题是改革的逻辑起点。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改革才会释放更大红利。以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为核心的改革,不仅减轻了群众的用药负担,提升了群众用药的可及性和质量,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在药品和耗材分散采购的过程中可能滋生的腐败现象,对净化医疗领域政治生态也无疑发挥着很好的作用。

  对症下药是所有医生在看病时遵循的基本原则。因为如果药不对症,吃得再多,不仅不会有效果,而且还有可能贻误病情,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改革就像治病,问题就是改革要治的病。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我们只有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才能实现改革措施与现实真正接轨。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是改革的逻辑起点,也是改革最终要解决的标的。通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成功地解决了药品和耗材价格虚高这个长期以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个成功实践再次证明,对任何领域、任何问题的改革,首先必须找准问题存在的病根,然后针对病根,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只有这样,对症下药,改革才能取得实效。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巴音郭楞日报社©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 65-0015| 邮发代号:57-45| 投稿平台:xjbygl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