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县域 2024年10月16日

深挖特色资源 铺就乡村振兴路

——记博湖县乌兰再格森镇乌图阿热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桑加甫

  □通讯员 张雪艳 特约记者 郭城    

  走进博湖县乌兰再格森镇乌图阿热勒村,一栋栋整齐的房屋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花团锦簇,道路两旁太阳能路灯整齐划一,牧民家中传出优美的托布秀尔弹奏声,如诗如画的和美乡村画卷缓缓舒展开来。

  2018年桑加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探索实施党建引领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发展,坚持不懈强班子壮队伍、引领产业转型、拓宽致富门路,带领村民走上了幸福路。2022年,桑加甫被评为自治区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

  建强基层堡垒聚合力

  桑加甫和村“两委”以“五个好”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建设为抓手,推进“一支部三中心”实体化运行,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健全完善村干部考勤、考核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生活制度,用制度规范促进村级事务管理,不断增强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桑加甫在选强人育新人上持续用力,建立村级储备后备力量库,从返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村民小组长中择优储备村级后备力量4人。建立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力量结对帮带机制,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已有2名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

  “在桑加甫书记的帮带下,村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老百姓对我们的工作更加认可了!”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图亚自豪地说。

  引领产业转型增动能

  乌图阿热勒村过去是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的蒙古族聚居村,随着博湖县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有力实施,桑加甫认识到乌图阿热勒村不能再“守着资源望天收”了,必须紧紧发挥毗邻国家5A级景区博斯腾湖大河口景区的区位优势,带领村民吃旅游饭、挣旅游钱。

  桑加甫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农业休闲产业园及附属设施、游客服务中心项目,按照“景区+农户、生态+文化、农庄+游购”的模式,稳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

  “嗞嗞嗞——”紧邻218国道的“农味园”主人贾德良娴熟地将五道黑裹上蛋黄和小麦粉,下油锅炸,撒一把孜然辣子面,香气顿时弥漫在乌兰再格森乡这家生意最红火的农家乐中。

  “我回来探亲时,看到村里不仅环境非常美,而且过往的游客特别多,对我触动很大。在桑加甫书记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决定回村创业。”会做一手地道新疆菜的贾德良靠着“餐饮+民宿+采摘”的经营模式,年均纯收入达20余万元,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聘用员工优先考虑周边村民,人均月收入3500余元。

  借势“国家重点旅游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金字招牌,乌图阿热勒村把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积极打造集特色餐饮、休闲住宿、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家乐集群,不仅让村里“能人”找到立足农村发家致富的新路子,也为当地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目前,全村共有农家乐、牧家乐10家,带动117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4000余元。

  随着客流量的增加,桑加甫瞄准村民庭院面积较大、适合发展庭院经济这一优势,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种植蔬菜瓜果、养殖土鸡土鹅等,直供周边的农家乐、牧家乐,将农家“方寸地”变成“增收园”,让村民不出家门就能实现增收。

  “我们村所有的农家乐都和养殖户签订了供货协议,村民种的菜、养的鸡搭上了旅游的‘快车’,根本不愁卖。”桑加甫介绍说。

  “我们在这儿能望见博斯腾湖,吃上农家柴火饭,喝上原味荷叶茶,饱览博湖风光。”来自乌鲁木齐的游客李娟满意地说。

  整合非遗资源添活力

  乌图阿热勒村文化资源丰富,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刺绣技艺、祝赞词、萨吾尔登舞蹈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族托布秀尔音乐、蒙古包制作工艺等7个项目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150余位……这也成为乌图阿热勒村乃至博湖县全域旅游的金名片。

  为了拓宽村民家庭收入渠道,桑加甫带领村“两委”,组织非遗传承人在内的民间手工艺者组团发展,成立了新疆博湖县乌恩奇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景区内开办蒙古族服饰、刺绣旅游纪念品及伴手礼专卖店,将蒙古族刺绣这一“指尖技艺”发展成“指尖经济”。目前,全村生产的民族服饰有20余种款式,刺绣、手工艺品种类30余种,社员人均年收入5000余元。

  博湖县文旅局驻村工作队组织村民成立了蒙古族传统服饰队、托布秀尔弹奏队、萨吾尔登舞蹈队、蒙古族民间长调队4支民间非遗表演队,每年非遗表演队进景区、进农家乐、进牧家乐,开展非遗文化表演,忙得不亦乐乎,人均年增收1万元。

  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效应在乌图阿热勒村被充分释放,2023年以来,村里接待旅游、观光人数2万余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由3年前的10.5万元增加到46.64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融入博湖县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进一步发展非遗文化、特色民宿、文创产品等特色产业,把乌图阿热勒村建成品牌特色更鲜明、产业基础更扎实、社会生态更和谐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对于村子未来的发展,桑加甫信心满怀。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巴音郭楞日报社©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 65-0015| 邮发代号:57-45| 投稿平台:xjbygl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