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效红
2月21日,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中医皮肤科门诊室里人来人往,副主任医师耿月霞身着白大褂,在患者中穿梭忙碌着,神情专注且从容。
在治疗室的病床上,一位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面露紧张之色。耿月霞轻声细语地安抚:“别担心,放轻松,这样治疗能缓解疼痛。”随后,她熟练地取出消毒好的银针,迅速而精准地将银针刺入病人的穴位。施针过程中,耿月霞还时不时与患者聊几句家常,让紧张的氛围渐渐舒缓下来。
完成对这位患者的治疗后,她又转身走向下一位患者,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诊疗工作中。
今年43岁的耿月霞来自河北邢台。时光回溯到2004年,那时的她刚大学毕业,青春洋溢,满怀理想。校园里,“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醒目条幅在风中猎猎作响,这句话感召着耿月霞。
耿月霞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身为当地广电系统工作人员的父亲,目光坚定地鼓励她:“闺女,响应国家号召,去西部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耿月霞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综合素质,一路过关斩将,脱颖而出。得知入选的那一刻,她激动地跳了起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就这样,年仅23岁的耿月霞,毅然踏上了前往巴州的征程,成为国家第二批西部计划志愿者。
初到库尔勒,现实就给了耿月霞一个下马威。干燥的气候让她鼻腔时常出血,看着纸巾上的血迹,她委屈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心中不禁萌生出回家的念头。
随后,她被分配到轮台县人民医院,艰苦的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宿舍里没有独立卫生间,冬天的暖气也不太给力;患者语言不通,工作强度极大。
两年服务期满后,医院领导找到耿月霞,真诚地挽留她。此时的耿月霞,内心十分纠结,一方面是对家乡的思念,一方面是这里对自己的需要。她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闺女,在哪儿工作都一样,那里更需要你。”
父亲的话,如同一颗定心丸,坚定了她留下的决心。耿月霞深知,在这里她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凭借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她迅速成长。病房里,经常能听到她与患者的亲切对话:“大爷,今天感觉怎么样?按时吃药了没有?”“大姐,别着急,病总会好起来的。”
她认真询问患者病情,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很快就在岗位上独当一面,成为科室的骨干力量。
2011年,耿月霞调到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2013年,父亲身体欠佳,多次住院。耿月霞心急如焚,想要回家探望,电话那头的父亲却说:“我都是老毛病,没事,你把工作干好!”
2014年11月,因表现优秀,耿月霞被选派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回去宣讲。她满心欢喜地给父亲打电话:“爸,我很快就能回家了!”父亲依旧叮嘱:“把你的宣讲工作做好。”
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她计划回去的第三天,噩耗传来,父亲病逝。电话里父亲的那句叮嘱,竟成了遗言。父亲的话却如同明灯,一直激励着耿月霞不断前行。
不久前,在门诊室里,一位靠双拐走路的男性患者,满脸沮丧地对耿月霞说:“医生,我这腿怕是好不了了,我都快没信心了。”
耿月霞安慰道:“别灰心,咱们试试传统中医理疗的方法。”
此后,耿月霞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他定制了详细的康复方案。针灸、推拿、中药熏蒸……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患者惊喜地发现,自己可以脱离双拐了,能够独立行走了。他激动地说:“耿医生,是您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希望,太感谢您了!”耿月霞看着患者,眼中满是欣慰。
在和记者的交谈中,耿月霞的手机不停地响起。“耿医生今天出诊了吗?”电话那头传来急切的声音。耿月霞总会轻声安抚,相约就诊的时间。
除了日常忙碌的门诊工作,耿月霞还经常深入乡村开展义诊活动,普及健康知识。
“大叔,您这血压有点高,平时要少吃盐,多运动。”“大妈,感冒了别拖着,要及时吃药。”很多村民由于缺乏健康意识,常常把小病拖成大病,这让耿月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医院组织了健康宣讲队,她和同事们定期到各村进行宣讲。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重视自己的健康。
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皮肤科主任董飞说:“耿医生工作兢兢业业。在科室,她带着大家一起学习经方。在临床治疗上,她对病人非常友善,病人反馈治疗效果也很好。她经常加班,我们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在带动学生方面,学生们也都受益匪浅。她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大家都很喜欢她。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她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门诊主任护师张春辉也对耿月霞赞不绝口:“我和耿医生一起共事十几年了,她在医术上不断钻研,精益求精。遇到疑难病症,她就查阅各种资料,还经常和我们探讨。对待病人更是无微不至,她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她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赢得了众多患者的信任和喜爱。这么多年来,她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为医院的发展和患者的健康默默奉献,非常了不起。”
这些年,耿月霞陆续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始终不忘初心。她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锦旗,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是一段医患情深的故事。耿月霞和爱人是同一批志愿者,二人在这片土地上相知相爱,相互扶持,不仅扎根巴州,还孕育了两个可爱的孩子。
耿月霞感慨道:“23岁以前我在河北长大,23岁以后我选择留疆。巴州这片热土养育了我、培养了我,我喜欢这里,热爱这片土地。往后的日子,我依然会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全部力量,也希望库尔勒市的医疗技术水平越来越好。”
从河北到巴州,20年的时光匆匆而过,耿月霞从一个青春洋溢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医术精湛、备受患者信赖的医生。她把青春献给了西部,用行动完美诠释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在基层岗位上绽放出了最耀眼、最温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