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2025年03月05日

救援精神可敬,驴友出行须多一些理性

  □本报记者 苗向光    

  2月3日,和静县委接新疆应急管理厅指挥中心通知:6名登山爱好者结伴徒步从呼图壁县出发穿越狼塔C线,途中一名女子因脚部崴伤无法行走。事发区域河源峰海拔5290米,积雪深达1米,山路崎岖难行,气候恶劣,且无通讯信号,救援难度极大。接到救援任务后,和静县委快速行动,第一时间组织多方救援力量,全速赶赴事发地点,展开生命大救援。在当地牧民的大力帮助下,救援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救援了6名登山爱好者。(内容详见《巴音郭楞日报》2025年2月12日第2版《和静县党群合力救援遇险登山爱好者》)

  此次救援行动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救援理念,彰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政府救援力量的英勇与担当,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救援精神的伟大,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驴友出行行为的深刻反思。

  近年来,因驴友违规穿越、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而引发的救援事件屡见不鲜。驴友被困事件屡屡发生,其中不乏一些本可避免的情况。部分驴友过度高估自己的能力,对路线的难度和风险评估不足,缺乏必要的装备和知识就贸然前往高难度区域。还有些驴友忽视相关规定,闯入未开发、严禁进入的区域,从而增加了被困和发生意外的概率。这些行为不仅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还耗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

  每一次救援行动,不仅需要投入众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是对应急救援力量的巨大考验。因此,驴友在追求自由与探险的同时,也应多一些理性思考,充分考虑出行时间、风险评估、自身准备以及对公共资源的影响。

  理性出行,就是驴友需要提前了解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潜在风险。对于未开发或高风险区域,应谨慎前往。驴友在出行前,必须充分考虑出行时间与可能遇到的风险。以此次狼塔C线事件为例,登山爱好者选择在积雪深厚、气候恶劣的季节出行,无疑增加了风险。类似的情况在其他救援事件中也多次出现,许多驴友因未充分评估天气、地形等自然因素,最终陷入困境。

  理性出行,就是在出行前要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这不仅包括必要的物资准备,如食品、水、急救用品等,还包括对自身能力的准确评估。此外,驴友还应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求生技能。例如,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如何处理受伤部位等。这些技能不仅能帮助他们在遇到危险时自救,也能减少对救援力量的依赖。

  驴友们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只有真正做足准备,理性出发,才能在享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保障自身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救援行动。

  救援精神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它彰显了人性的善良与坚韧。但我们更希望看到驴友们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冲动,以科学、谨慎的态度对待户外运动,让探索之旅成为一段安全且美好的回忆。如此,方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救援力量更多地用于应对真正无法预见的灾难,发挥更大的价值。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巴音郭楞日报社©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 65-0015| 邮发代号:57-45| 投稿平台:xjbygl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