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琳
去年我住院期间,有一天,在医院的中药治疗室里,一位刚入院的阿姨操着很重的地方口音,向护士说了半天自己的诉求,护士怎么都听不懂,转头对着我说:“我怎么听不懂阿姨说的话呀?”其实,我也没有听懂。护士无奈,只能按照治疗流程完成这位阿姨的所有项目。没想到,第二天这位阿姨就转到了我住的411病房。
自从我们成了病友后,互相交流的多了,我慢慢也能听懂这位阿姨的话了。她叫袁二花,今年67岁。一天早上,她和老伴去卖自家菜地里的菜,觉得头晕脑涨,本想来医院抓点药,可当时测出的血压和血糖值高得让医生都很吃惊,强烈要求她住院治疗。她听从了医生建议,但完全是人在医院心在菜地的状态。
从此,我们总是一起去治疗室做治疗,慢慢地成了忘年交的好朋友。
袁二花告诉我,三十多年前,她和丈夫带着两儿一女,从河南来新疆投奔亲戚。他们在亲戚的帮助下承包了20亩地,从种植各种农作物到后来专门种各种时令蔬菜。等蔬菜成熟了,夫妻二人就把菜拉到市里各大小区售卖。慢慢地,小区居民们都知道他们的蔬菜是自己种的,新鲜且让人放心,因此她家的菜总是供不应求。靠着卖菜,他们一家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成人,她的身体健康却亮起了红灯,导致近几年来她频繁住院治病。
一天中午,外卖小哥给袁二花送来一份抓饭,我夸她挺时髦的,还会点外卖。袁二花却甜蜜地说,这是女儿给点的外卖。她说自己只会用手机接打电话。虽然有三个孩子,但她在手机里只存了老伴和女儿的电话,因为电话存多了会搞错。我这才恍然大悟,我们一起去做治疗时,需要签字的地方,袁二花都是按手印来代替签字。
过了几天,病房住进来的一位黑头发阿姨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她在走路时,总是把腰板挺得直直的。她的脖颈部长了带状疱疹,因此靠近脖颈的头发都剃掉了。她的女儿鞍前马后地照顾着她。
就在黑头发阿姨的病情逐日好转时,这天恰巧我和她前后脚进了治疗室。在治疗中只听她连叹三声,我便忍不住问她:“您的病情开始好转了,您怎么还叹气呢?”她说,她的老伴儿去世得早,她只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人老了病多,老拖累女儿,她心里觉着不好受。我说:“原来是这样啊,我以为您是发愁医疗费呢。”阿姨说,现在医疗报销比例比较高,住院花销还真不是大事。
听了黑头发阿姨的话,我突然想起袁二花给我说得最多的,也是现在医疗报销一年比一年高。袁二花说,虽然自己身体不好已经有好些年了,但是现在住院她自己掏钱不多,治病很轻松,这就是幸福。
是啊,现在我们国家的医疗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真正让大家生病有“医”靠,传统的养儿防老、看病致贫的思想和现象正在逐渐淡出。
出院那天,袁二花一再让我留下电话,还很真诚地说以后我们多联系。
走在大街上,感觉心情特别舒畅,被医治好之后的身体舒服了很多,看什么都觉得特别美好。袁二花口中“看病花不了多少钱”的幸福,也让我感同身受。
我想,等有机会一定要去袁二花的菜地,看看这位忘年交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