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2025年04月10日

科技特派员成为农牧民生产生活“主心骨”

  □本报记者 周海霞 通讯员 艾尼瓦尔    

  目前,在巴州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正演绎着一场科技引领致富的生动变革。当遇到棉花种植、牛羊养殖技术问题时,农牧民心中都有一个笃定答案——找科技特派员!如今,这句响亮的话语,恰似希望的火种,在巴州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上播撒、蔓延。科技特派员已然成为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心骨”。

  4月9日,记者从巴州科技局了解到,2004年,巴州勇立潮头,在全疆率先开启科技特派员工作试点征程。多年来,始终坚守“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理念,在改革创新之路上阔步前进,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掀起创新创业热潮,以创业带动就业,历经试点探索、扩大推进、全面推行、科技创业、服务脱贫攻坚以及支撑乡村振兴等六大重要阶段,逐步构建起政府积极推动、多部门紧密配合、广大科技人员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实现了搞活基层、用活人才、激活发展的多方共赢崭新格局。

  500余名科技特派员:点燃服务乡村的星星之火

  2024年,全州科技特派员备案人数达581名。其中,县市科技特派员458人,州直科研院所、高校科技特派员112人,同时吸纳了州外科技特派员12人。法人科技特派员60名,服务团队14个,其身影遍布全州395个行政村,包联81个乡村科普馆,真正做到乡村振兴和科普馆全覆盖。全州科技特派员全年开展培训1200余期,培训农牧民高达8.3万人次,发放各类培训材料10.4万余份。通过自治区、自治州科技特派员项目的深入实施,成功引进推广新品种26个、新技术36个,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1个,示范推广种植面积达15万亩,培育牛羊1000余头(只),增加就业210余人,销售收入增加771万元。在推动农业科技蓬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科技支撑作用。

  巴州每年定期召开科技特派员专题会议,精心安排部署工作。明确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方式、服务时间、考核方式,确定清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坚持协同联动,凝聚各方合力,全力推动科技服务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建立科技特派员包联制度,确保科技特派员包联行政村和乡村科普馆全覆盖,将科普工作巧妙嵌入并深度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围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产业升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乡村建设治理等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需求,针对不同群体的科普需求,精准“把脉问诊”“对症下药”,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把科普活动实实在在地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各族群众家门口,切实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真正让科普知识和农业生产技能深入人心。

  10个科技特派员项目:指引增收致富的航向灯塔

  2024年,巴州聚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工作,促进产业蓬勃发展。安排自治州科技特派员项目10个,项目支持资金50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加速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在农村的广泛推广应用,将资金、管理、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成功导入农村,引导和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力推动了现代农牧业发展。

  与此同时,巴州积极争取自治区科技项目,共征集申报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204项,其中42个项目成功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立项支持,包括乡村振兴项目7个,科技特派员项目35个。项目资金总计641万元,项目总数位居全疆第三。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的成功实施落地,为巴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强化了科技服务作用,推动了农牧业增收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农牧民增收致富保驾护航。

  巴州积极探索并成功形成“科技特派员+农村合作组织+农户”等创新模式,实现科技特派员与涉农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良性互动与双赢局面。将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支持科技人员和乡土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全州科技特派员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方面积极作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巴州不断探索科技特派员项目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机制,积极鼓励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创新创业,开展科技试验示范、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技术服务,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等单位的人才资源优势,动员包括农业、科技、信息等方面人才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巴音郭楞日报社©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 65-0015| 邮发代号:57-45| 投稿平台:xjbygl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