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建
父亲突然就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自从父亲走后,我总觉得他从未离开过,始终坐在那里,慈祥地看着我,似乎有满肚子的话要对我说。他的音容笑貌总会突然浮现眼前,久久萦绕。
父亲名叫马国钦,祖籍河南省鄢陵,1937年10月30日出生。他幼年就没了父亲,家里的日子过得格外艰辛,直到新中国成立,他才迎来上学机会。最初,父亲在陕西渭南林场当检尺员,1966年后,为了谋生,他投奔远在新疆的大哥,最终在尉犁县一牧场落脚,成了一名农工。1974年,他转为民办教师,于1996年退休。那些年,教学环境艰苦,教学条件简陋,父亲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勤奋工作。他一边钻研教学方法,一边耐心传道授业解惑,精心培育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尽到了一名乡村教师的责任。
父亲走了,没留下什么贵重财物,却给我们留下了一辈子都用不完的人生道理和精神财富。它们藏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永远刻进了我们兄妹几个人的心里。
父亲时常告诫我们,要顽强生活,不能偷懒。小时候家里穷,让全家人吃饱穿暖就是父母的头等大事。无论冬天多冷、夏天多热,父亲总会带着我们干活,要么抢收小麦、捡拾麦穗,要么赶上牛车去拉羊粪;夏天,中午的太阳晒得地面发烫,为了完成生产队布置的割草任务,他带着我们在地里挥汗如雨,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
记得1980年前后,母亲回河南老家探亲。都说“穷家富路”,她带走了家里不多的积蓄。父亲只说了一句“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就带着我们割草、砍柴、打渔。等母亲回来时,家里竟然又攒下了百十元。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兄妹几个长大后,都通过自身努力奋斗成了家立了业。后来家里遭遇变故,大弟弟高位截瘫,侄子侄女因病致残,可父亲从未垮过,始终乐观面对,尽己所能帮孩子们规划人生,教他们自立自强。
父亲总教导我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无论是儿女还是孙辈,有人从政、有人经商、有人种地,他都有相应的叮嘱。“当干部,就得当一个好干部,多给老百姓谋福利,不然人家凭啥认你?”“做生意,要诚信立本,真诚待人,利取三分就够了,不能贪心。”“当农民,别怕出力,多学科技,把庄稼的产量和质量提上去,才是正经出路。”他总说,“艺不压身,不管干啥,总得有一门自己的手艺。”以前我们听多了这些话,总觉得烦,每次都敷衍着说“爸,知道了”,可现在想想,那些都是“至理名言”啊。
1973年,我们全家在尉犁县一牧场托布协地区放牧,勉强能填饱肚子,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好的生活条件了。然而,当我们到了入学的年龄,父亲却毅然决然送我们回场部学校读书,他说,“不能让孩子们当睁眼瞎”。
1978年,父亲转为民办教师,正式开始了教学生涯。那时候办学经费少,父亲兼任小学校长。为了省钱,他逼着自己学会了不少手艺,一会儿当木匠修理课桌椅,一会儿当铁匠架火炉,还带着老师们种植林带、拾柴火。有时候学校书本不够用,他就挨家挨户去找上年级的孩子,把那些翻得破破烂烂的旧书收回来,整理好给本年级的孩子们用。父亲对我们要求十分严厉,常说“娇儿无孝子,溺爱毁一生”。退休后他也没闲着,爱上了写毛笔字,并让孙辈们临摹。他说“字如人面,字如果写得潦草,会被人家笑话”。后来孙辈当中有考上大学的,他无一例外都给奖励,还反复叮嘱孩子“到了学校要好好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父亲平时扶贫济困,乐于助人。街坊邻居不管谁家办红白喜事,他都主动去帮忙。只要有人上门求助,家里有啥就给啥,即便没有多余的,也绝不会让人空手回去。时间长了,父亲在村里攒下了好人缘。有一年棉花遭灾,地里收成差,亲戚们几乎家家都亏了钱。父亲特意叫我回来,说:“以前每年都是亲戚们来给咱拜年,今年大家都难,咱得去看看他们。”他买了200多公斤肉,带着我们挨家挨户送给亲戚。每年过年,父亲都要让我们陪着去看望他的老朋友,尤其是生活困难的,每次都拎上大袋的米面、大瓶的油,从不空手。
现在有些年轻人总爱抱怨生活,父亲却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现在遇上了最好的时代,咱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没有战乱、没有动荡、不用饿肚子,所以,别抱怨生活,现在这点困难,跟旧社会比,根本不算啥”,还说“每个年轻人都该有朝气、有韧劲,遇事别轻易放弃”。父亲在新疆待了一辈子,他总说“各民族本来就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就得坦诚相待、相亲相近”。
如今,父亲走完了他平凡而踏实的一生。他留给儿孙们的人生道理和精神财富,我们会一直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