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笔会 2025年08月27日

马兰谣

  □朱汉涛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

  你知道吗?这首令无数人耳熟能详、曾一度风靡祖国大江南北的童谣,最早竟是出自和硕县境内一个被叫作“马兰”的地方。

  “八一”前夕,我与几位文友一起驱车前往马兰红山军博园参观。出行那天清晨,天空下起了小雨。雨时大时小,路上不时有白雾弥漫,车辆前窗的雨刷器就像乐团指挥的手臂时快时慢。在高速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后,车辆在乌什塔拉乡下了高速,然后调头驶向山里。

  山中的路虽然也是柏油路面,但道路崎岖蜿蜒,像一条巨大的蟒蛇伸向远方。汽车在山中迂回盘旋了30多公里,之后进入一个地势比较平坦的山沟。山沟四周群山环绕,那些山像是刚刚喷发完的火山,大都呈黑褐色,鬼斧神工一般,给人一种庄严冷峻的感觉。据说第一代国防建设者来到这里时,在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上,唯有马兰花顽强地盛开着。一位将军沉思良久,说“这个地方就叫马兰吧”!于是马兰村、马兰基地、马兰精神,便在这个连地图上都找不到地方“发扬光大”起来。

  秋风徐徐,红旗猎猎,马兰红山军博园以军队特有的气势与威严迎接着每一个走进它的人。在景区大门上方,“一个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红字标语,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给人一种莫大的鼓舞与力量。当进入军博园的一刹那,我感到自己的腰板一下子硬实了许多,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军博园内的标志性建筑“马兰魂”,是一座铁锈色的雕塑,呈六瓣形,从空中俯瞰,恰似一朵盛开的马兰花。听园区讲解员介绍,“马兰魂”雕塑高27.7米,象征部队官兵和科学家在这里生活奋斗了27年7个月;铁锈色象征马兰花顽强的生命力及马兰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低矮的将军楼,简单的用具,朴实到与农家小院没有什么两样;两间简陋的展览馆,浓缩着部队官兵、科学家们的奋斗历程……我们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徜徉在军博园内,尘封的历史被慢慢重启。部队官兵、科学家在这里艰苦创业的画面,透过历史的尘烟,鲜活地展现在眼前。

  一位刚从朝鲜战场上回国不久的工兵团长,在新婚之夜,突然接到上级命令,毅然踏上西行的列车。他遵循“上不告父母,下不示妻儿”的保密原则,把妻子一个人扔在家里,以至于连妻子都不知道他的去向,他就这样没有任何理由地消失在了家人的视野中……

  马兰基地建设初期,正赶上国家最困难时期,部队粮食本就紧张,偏偏运粮的军列遭遇泥石流,部队战士硬是从口中省出半袋面粉,送给马兰医院的重病号。而院长仅留了半碗面粉,让战士把剩下的都送给马兰小学的孩子们,说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大人少吃点能忍住,不能亏待了孩子。

  基地建设需要水,人畜更需要水,而汽车连的战士们在运水的过程中,个个嘴巴干得裂开了口子。为了节约用水,战士们制定了每周一三五洗脸,二四六刷牙,星期天干擦的用水制度。

  说起隐姓埋名,有一对科学家夫妇堪称楷模。妻子先于丈夫来到马兰基地,而丈夫则随另一支科研团队也来到马兰基地,两人在到实验区执行任务等车时,在一棵老榆树下不期而遇。两人先是相视无言,继而相拥而泣。原来他们执行的是同一项任务,却都没告诉对方自己的行踪。张爱萍将军听到他们的故事后,深受感动,把那棵见证爱情及爱国情怀的百年榆树,题名为“夫妻树”。

  军博园景区里的喇叭,循环播放着雄壮的军乐曲和朗朗上口的“马兰开花”童谣。带着无限敬意行走在军博园中,我被建设马兰基地众多前辈们的“平凡”故事深深地感动着,震撼着,心潮久久不能平静。“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是他们的这种崇高信仰与奋斗精神,才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不败之地。

  马兰,这个仅有37平方千米的地方,却在共和国国防事业的丰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里,似乎有两股溪流在我的脑海中相互交织着,一股是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一股是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这两股溪流最终汇合成一股巨大的洪流,一个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马兰谣依然在历史的天空中回响,马兰精神依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庚续、传承!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巴音郭楞日报社©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 65-0015| 邮发代号:57-45| 投稿平台:xjbyglrb@163.com